2022/09/15

香港創科如何抓緊大灣區的機遇 -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

《北上南下中西行 – 馳騁香港內地與世界》電子版請按此

香港創科如何抓緊大灣區的機遇

中國以萬眾創新驅動經濟起飛,令內地中產收入羣(年收入在 10 萬元至 50 萬元人民幣之間)不斷膨脹。2019 年中國中產收入羣超過 4 億人,預計十年後會增至大約八億人。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的發展戰略之一,它不但促進灣區人口和資源發展,更是驅動經濟持續發展的火車頭。

目前,廣東省擁有 600 萬元人民幣資產的「富裕家庭」以至千萬元資產的「高淨值家庭」合共近百萬戶。2020 年全球受疫情影響,這些富裕家庭戶數依然減幅不大,數量仍居全國第二,而且主要集中於大灣區的深圳、廣州和佛山,他們對財富配置有重大需求。

隨着大灣區的融合日益增多,區內居民不論讀書、就業、旅遊以及探親等都往來頻繁,但要成就一體化生活圈,現時的配套明顯不足,這些缺口可為本港創科帶來不少機遇,尤其是內地最近提出「新基建」概念,務求以創新科技把基建智能化,刺激新經濟,大灣區正扮演重要角色,而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分子,應憑藉多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

香港是大灣區中最國際化的地方,在金融貿易和航運物流上地位優越,早為本港創科奠定穩健的基礎,再加上國際化的優勢,對國際法規和監管要求亦有透徹理解,擁有如紐約和倫敦般優厚的條件發展合規科技(RegTech)平台,因此,香港絕對可以擔當國際樞紐角色,引進國際科創企業及頂尖科技人才到大灣區發展金融科技。

事實上,香港憑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匯聚四方資本的能力不容忽視。過去十數年間,港交所曾多年榮登全球 IPO 集資排名榜首,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新股集資市場之一,吸引全球企業和人才來港尋找機遇。根據投資推廣署 2021 年的調查,香港有 28%創業者來自外地,分別來自中國內地(20.5%)、美國(14.4%)、英國(11.1%)、法國(7.1%),以及印度(6.8%)等地。初創社羣相當國際化,尤其以從事金融科技的初創數目最多,共有 472 間,如能加強結合香港的科研與融資優勢,在創科發展上有持續發展,定能協助大灣區科創企業在國際市場融資。

與此同時,香港一直以簡單而低廉的稅率、健全的法制、自由流通的資訊和保護知識產權制度等措施見稱,早為海內外人才打開便利之門,有利滙聚頂尖科技人才來港發展。《2021 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位居亞洲之首、世界第二,當中「科技」方面的表現更為世界第一。在人才方面,香港在《2021 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中,「人才準備度」為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香港也是亞洲的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可吸引海外科技研發、創意及設計生產企業,以香港作為平台,向大灣區內企業引進海外技術的知識產權,同時把本地以及區內其他城市的科研成果推廣到國際市場,達致雙贏。香港在科研基礎和基建應用表現一直卓越,並獲得國際認同,而這些經驗全是需要發展數碼經濟的東盟所渴求,香港可輸出專業知識,進一步擴闊創科發展的空間。

近年,鄰近香港的深圳市在創新科技領域上成績斐然,是多個龍頭創科企業的所在地,被視為內地的創新科技中心,有中國矽谷之稱。深圳在創科產業上之成功,關鍵在於廣納人才和先進數碼基建。

深圳早於多年前積極招攬人才,滙聚科技專才逾 400 萬,已建成一個豐厚的資訊科技人才庫,而且擁有先進的數碼基建。現時,深圳已建成逾5萬個5G基站,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4.68個,密度全國第一,獲工信部評為「5G 獨立組網最佳城市」。而深圳市政府的數據開放平台早於 2016 年推出,開放的數據項總量逾 2.8 萬項,在 2021 年的「中國開放數林指數」副省級排名第三,堪稱中國「開放數據」領先的城市之一。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策略下,能為港深締造了共融的契機,讓兩地相互合作,共同探索更大的合作空間,把大灣區打造成科技創新中心。我認為港深在創科產業的協調合作上,可秉持「取長補短」的態度,香港可發揮科研功能,而深圳有完備工業製造基礎和廣闊的市場應用環境,可作大規模生產及加工。同時,香港面向國際市場,完善各項人才配套,孕育科研人才;而深圳則面向內地,優化廠房以及各項生產配套,兩地可作出妥善的分工。

目前,政府正致力發展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將成為香港最大的創科平台,並與深圳福田科創園區共同組成具協同效應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將香港雄厚科研實力與深圳先進製造能力結合,從而產生協同效應,發揮港深兩地優勢互補的功用。這個港深創科園可促進港深兩地強強聯手,推動兩地創科產業生態鏈,成為推動大灣區內創科發展的重要引擎,更能為香港和灣區青年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當中尤以金融科技和基礎科研這兩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所長。

在金融科技方面,香港近年在金融科技發展上有不少進展,如能在跨境金融等領域加倍努力,不但可配合大灣區的經貿發展,更有利本港金融科技企業在灣區大展拳腳。例如方便大灣區居民相互「即時、穩定、低成本及高效」的轉賬工具、覆蓋區內各地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以內地物業為抵押品的跨境按揭貸款等,以上種種跨境金融服務暫時仍未能實現。猶幸金管局最近就跨境支付有不少進展,除了與泰國中央銀行研究如何利用央行數碼貨幣及區塊鏈平台去解決跨境支付的各種問題外,還致力把「轉數快」拓展至香港人常到的外地旅遊熱點作支付工具;並且與中國人民銀行數碼貨幣研究所研究使用數碼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的技術測試,為未來內地與香港居民零售消費支付增添一個選項。

在基礎科研上,港產「獨角獸」商湯科技的行政總裁徐立曾表示,香港科研基礎頂尖,是內地有所不及的。的而且確,香港在高階的基礎研究,即上游部分在區內以至國際都享負盛名,更屢獲殊榮。獲奬的科研成果中,不少貼地實用,可持續發展,具有市場潛力,惟研發中下游部分,即商品化發展,缺乏空間與資源。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又附有轉化科研成果的生產能力,正正能與香港互補長短,為香港科研成果開拓新路,成就大灣區的創科產業鏈。

創科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相當重要,不但賦予傳統產業新的發展動能,還助港催生新的產業。隨着國家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完善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科技創新極點。按此戰略規劃,香港政府正全力發展港深創科園,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促進大灣區技術交流,加強區內的科技創新合作,締造多元機遇,既可滿足區內夥伴對國際科技資源、知識產權、金融及其他專業服務的需求,又有利吸納全球頂尖創意人才和資源,深化產學研合作和交流,傳承知識與技術,有潛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提及的「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大灣區蘊涵着無限機遇,只要我們齊心掌握,不但可強化本港創科實力,還能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激活經濟,促進繁榮。

 

 

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