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規劃低碳出行模式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規劃低碳出行模式

單車代步既有益身心,又有助減少碳排放,已成為世界不少城市的低碳出行模式。

例如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今年6月與首爾市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內容包括推廣單車和步行、無車地帶等的「輕車」(car-lite)交通規劃,希望市民減少駕車,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續和宜居性。

而日本,儘管當地許多城巿如東京人煙稠密,不少橫街窄巷連行人路都欠奉,但無阻市民以單車代步的出行習慣。東京大學學者於2017 年的研究指出,單車在日本佔出行的模式份額(modal share)遠高於許多歐盟國家。例如在東京,單車就佔出行14% ;而平均每1.5 名日本人便擁有一輛單車,是亞洲之冠。單車出行的主要用途是購物(64%);其次是通勤(長途如上班佔17% ,短途如前往火車站佔4%);用作消閒的較少,只有2%。而行走距離以2公里佔多數。

不過,要促進單車出行,需要長遠的城市規劃配合發展,「單車之國」荷蘭是最佳例子。

荷蘭第四大城巿烏得勒支( Utrecht )雖然只有36 萬人口,但火車站的車庫卻提供2.2萬個單車泊位,是全球最大的一座,高峰時段使用率達70% 。這是荷蘭交通網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單車是車站接駁最終目的地的重要工具。每個工作日,全國有逾40萬人騎單車往車站,因此充裕、安全又位置方便的單車泊位是關鍵設施。

此外,該國道路設計亦見心思:狹窄的單車道與行人道由低矮而平緩的石壆隔開;道路根據用途以不同形狀、顏色和式樣來提示使用者,而非只靠路牌指示。

香港車多路窄,是故政府一直只視單車為消閒活動而非出行選項。香港如要提升單車出行,便須重新審視城市規劃,可在新發展區的設計預留空間,並於市區重建時把單車出行一併考慮。只要從規劃入手,加上完善的交通配套,相信市民都樂於以單車出行,有助逹成2050年碳中和目標。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