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落實建智慧城市 要讓市民見到成效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不少新建議,以下是我對關於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幾點看法。
數字政府,還需高層次部門推動:施政報告提及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由「數字政策專員」帶領,制定數字政府、數據治理及資訊科技政策,主要就數據收集、互通、分享、應用、安全等方面提出建議,並檢視現有政策和措施,令人鼓舞的。
善用地理智慧 注重協同效應
這類似我倡議多時的「首席數據官」(Chief Data Officer,簡稱CDO),專責統籌和督促政府內部的開放數據舉措,同時要建立公開數據的規格、釐定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指引以保障個人私隱,也檢視現有法例兼制定施行時間表等。由於CDO任務繁重,而且牽涉跨部門的工作,故此我建議政府要設立一個高層次的專責部門,正如內地剛成立的國家數據局,以「部級單位」來統領全國的數字資源,以更有效推動經濟發展。
目前內地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非常龐大,2022年達到50.2萬億人民幣,佔GDP的比重超過了41%,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在10月25日本港宣讀施政報告同日,國家數據局剛巧也正式成立,主旨是以高層級的部委管理如此大規模的數字經濟。
根據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教授張向宏的解讀,成立高規格部門主理,是由於內地在數字經濟方面「大而不強」,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多頭管理,比如說至少有八個部門在對數據進行管理,並且層級比較低。」
故此,國家數據局的成立就是以部級單位這樣高層次的專責部門,協調和建設數據基礎制度,並統籌資源整合共用和開發,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港府也應深思下一步是否追隨同樣的發展軌迹。
智慧城市「百項方案」毋忘協同效應:「百項方案」包括「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出及驗證多種電子牌照和證書;利用人工智能(AI)提升公眾貨物裝卸區的保安;在新建政府停車場和短期租約停車場提供自動泊車系統……」。這些都是德政,但政府緊記須精心規劃,不能只當它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項目。在以人為本之餘,務求經濟及民生方案要產生協同效應,同時要把服務範圍放大至輸出至大灣區及亞洲各國,方能有助領航中小企和初創把握商機,拉動經濟發展。
培訓新科技育人才 增競爭力
而將百個項目連結並產生協同效應的關鍵是善用「地理空間數據」。透過充分利用現成的相關基建,這包括鼓勵創新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連結不同政府和公私營機構的防治天災工作的聯合運作平台(COP),以及提升施政透明度的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從而促進和衍生更多智慧城市產品及服務。例如施政報告指要全面檢視舊樓維修,加強樓宇安全,改善大廈管理,背後便要使用各種科技支援,特別是地理資訊系統(GIS)這些先進科技,它不單能簡化工程流程,又優化內部溝通,提升效率。
培育職業人才,地理空間智慧不可少:成立應用科學大學,可配合實際市場需要,加強栽培本地學生軟硬件的應用能力,對此我非常贊同。不過說到職場的未來需要,各項嶄新科技的培訓是必需,特別是增進地理空間智慧。
以樹藝師、數據分析員等今天吃香的工種為例。過往樹藝師作為樹木醫生,只需擁有本業知識,即樹木辨認、樹藝實務及植物保養等。但要提高效率,學員便需掌握人機協作的竅門,以及先進科技包括GIS和人工智能(AI)的應用知識,以便連接樹木數據庫、航拍和衞星影像等地理空間資訊,甚至預測算式模型,準確地因應風險安排修剪工作優次。
而數據分析員除了要具備統計能力及懂得電腦程式語言外,擁有地理空間智慧更可增強競爭力。因為今天全球數以百億計的智能裝置收集到的數據量正在高速增長,這些數據格式不一,但共通點都是蘊含位置資訊,要發揮潛力可觀的地理數據,相關技能不可或缺,這也是為甚麼目前全球有超過一萬所大學都已開辦GIS的課程。
設KPI公布成效 公帑用得其所
KPI見證創新科技成效:今年施政報告緊扣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持續推動香港創科發展。事實上,自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現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至今,政府已投入接近2,000億元支持創科發展,平均每個香港市民投入了近2.7萬元。
作為投資者一分子,我亦希望向政府問責:當局要確保資助的科研成果會轉化為應用;更重要的是,如何令公眾看到公帑用得其所?關鍵是應設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定期公布創新及科技基金批出科研項目的成效。這包括研發支出轉化為新產品銷售的比率,即每花一元的研發支出,獲得的新產品銷售收入,以及新產品銷售額與毛利率的對照等。
我去年便有此建議,但遲遲未見政府跟進,隨着政府持續投入巨額公帑,這個KPI更加事不宜遲,如此才能說服市民繼續支持這些創科政策。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