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AI未來 編程和STEM應成常規課程
阿里巴巴的馬雲曾經說,全球最具實力的3個國家,除中美之外,就是以色列。
回歸以來,香港已有兩個特首:董建華和梁振英先後親自到訪取經,其他由官方和民間的訪問團更不計其數,大家都想了解這個戰禍頻仍、人口不足900萬的小國,為什麼能突圍而出......
今天以色列初創風行,出產了被Google以13億美元收購的導航應用程式Waze、被Intel以153億美元收購無人駕駛初創Mobileye;《2018年全球初創生態報告》指出,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在人均初創數字更首屈一指;在網絡安全、金融科技也成績驕人,其實這是該國磨劍多年的成果。
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首先以色列有名為「Chutzpah」,即勇於挑戰固有思維、不怕大膽質詢上級的傳統;同時,早於1995年,4位以色列學者已發表論文,研究如何在高中推行電腦教育,由理念、課程綱要、內容也詳細列出,對象不限於有志於電腦行業發展的同學。這篇論文後來廣為歐美等多國學者引用。
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學習編寫電腦程式的重要性,不下於學習語言和數學科,但二十多年前以色列早已信奉此道,並由學者專家帶領下研究在全國高中的執行方案,這正為後來科技浪潮帶來的機遇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教育是個古老行業,要改變談何容易。在人工智能(AI)研究出類拔萃的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它的電子計算機學系3位教授日前在《哈佛商業評論》聯合撰文,呼籲教育改革刻不容緩,以為年輕人預備AI未來。
不同階段不同重點
他們指AI不單是未來廣泛使用的工具,也是人類的工作夥伴,因此年輕人在中小學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教育重點,以迎接未來挑戰:
一、幼稚園到小學階段:解決問題和協作能力。設計人工智能系統時,其實要把一個大問題分拆成許多小單元,然後把小單元的解決方案整合。因此,應該及早培養合作和解難能力。
二、初中:在常規課程外,應加入如機械人、計算機藝術(Computational art)以擴闊學生對電腦的認識和興趣。
三、高中:加強數學課程與電腦科學的連繫,如統計、機會率、邏輯等,對將來以數據主導的工作甚為有用,而傳統課程的微積分,比例可以相對減少。
其實香港政府也為預備年輕人迎接未來投入不少資源,不過傾向「校本」,即由學校自行規劃。去年有本港傳媒探視全港500多所小學,發現逾六成學校在介紹概覽中有提及推展STEM教育,有滲入常識科、電腦科課程或課外活動,總之各自各精采。同時,部分學校用完教育局提供的10萬元津貼後,可能會減少這些活動。
政策這樣鬆散,無怪乎早前經濟學人訊息社(EIU)評估教育政策和體系如何協助15至24歲的年輕人準備未來時,香港的評級在35個經濟體中僅排22,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第一位)、南韓(第六)、台灣(第七)和日本(第十二)。
最能居安思危的,大抵是家長。雖然STEM未納入正規課程,但從去年書展現場及網上的問卷發現,600多位受訪家長中,約四成在書展購買STEM相關書籍佔「總購書量二至四成」,更有兩成人購買STEM相關書籍達總書量五至七成。
我希望香港也急起直追,把編程和STEM一如數學、中英文科般,為中小學制訂官方要求,以此釐定教科書、課程大綱,同時作為訓練專業教師的基礎,以助下一代做好準備,迎接未來挑戰。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