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工程環評 圖像說明減爭端 - Recruit

網上版請按此

工程環評 圖像說明減爭端

政府規定所有新發展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涉及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公眾參與,尤其在這個環保意識高漲的年代,因而往往掀起不少社會爭論。

例如擁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兼是國際比賽場地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早前便因為土地應用問題引來熱議。政府因應大眾對房屋短缺的強烈訴求,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但此舉無減市民憂慮新建樓宇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圖像化表達 有助促進溝通

猶幸政府於此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後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讓大家想像未來情況,這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加上GIS可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和圖表等,促進不同背景人士理解事件,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其實,政府有多個大型項目都運用了GIS來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屯門繞道項目、11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然而,政府若要進一步促進公眾參與,除要提高項目透明度,還要加強項目說明。

目前所見,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當局宜同時提供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此外,像北部都會區這類重點發展項目,在保育方面仍有多番爭議,如當局能以圖像化說明,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自然可讓大眾對政府決策有更深入了解,亦有助減少日後爭端。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