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二〇二五太空科學強國夢
明天便踏入2025年,在此謹祝各位讀者繼續持盈保泰,身心康健。
二十一世紀匆匆已走過近四分一。回顧過去20多年,香港經歷了兩次疫情,社會、政治和經濟也見證了大起大落;科網熱潮雖然在千禧年伊始便爆破,但其核心──互聯網今天已變成生活必需品。那未來的20多年又將如何?
未來的日子,無人駕駛將於海陸空隨處可見,交通意外傷亡數字也因而大幅下降?人類會同時活躍於元宇宙與現實世界兩個平行時空,一如我們不時在各個社交媒體上展現不同的自我?人腦與電腦合一,只需運用思想便能隨意控制電腦和其他裝置,促使人類的腦力和創作潛能大爆發,也令肢體殘障人士重拾生活自主?政府也更倚重人工智能(AI)來決策和執行政策措施,而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令城市規劃和資源管理更具效率?
生活更美好的另一面,是人類同時面對嚴峻的挑戰。首先是全球暖化令氣溫上升,除了使人生活不適,也影響農作物生長;同時,海水水位上漲引致低窪地方水浸頻繁。年前日本電子及娛樂巨頭索尼(Sony)邀請了多位作家想像2050年的生活場景──當愈來愈多人受氣候暖化影響而喪失家園,淪為「氣候難民」,他們可能索性成為「海上牧民」,居住在海上自由漂浮的房屋,在各海洋和不同文化領域之間,跟隨天氣、食物而移動,並聚居構成獨特的海上社區。
其次,是全球人口爆發也可能令這星球不勝負荷。聯合國預測,全球人口會由2024年中的82億,到2050年上升至98億。人口增長令資源爭奪更為激烈。早於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份研究報告便警告,以當時自然資源開發的速度,地球很快無法承載所有人口,預計在2050年需到其他星球生活。這令我對內地一份發展太空科學的宏大藍圖不禁浮想聯翩。
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今年10月中,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目標是要「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空間應用升級換代」。科學任務規劃為三個階段,中期任務規劃包括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火星宜居環境演化與生命訊號等科學任務;總目標是2050年成為太空科學強國。
這個橫跨20多年的太空規劃中,五大科學主題之一是「宜居行星」,探索太陽系內外行星的宜居性以及生命探尋。2050年,太空旅遊甚至移民會否成為時尚?大家要拭目以待。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