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2

港需超越AI視覺 加速谷科教創新 -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港需超越AI視覺 加速谷科教創新

早前公布的《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最令筆者感到欣慰的,是政府仍繼續大力支持創科發展,特別是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和全方位拓展人工智能(AI)的應用。

作為創科界和教育界的一分子,對相關舉措深表贊同,惟如何結合教育、科技和人才同步發展,就必須優先關注以下事項。

培訓中小學教師 提升AI技能

首先,在教育方面,政府積極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又即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以滙聚頂尖科研人才,加強產學研聯動發展,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方向正確。然而,除吸納各方人才外,培育本土人才也是重中之重,要成功培育優秀人才,我們在中小學師資培訓方面,步伐就需要更緊貼時代脈搏,為社會培育多元人才。

縱使今次《施政報告》已提出,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又將於2026年發表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惟近年科技發展太快,要所有中小學教師都能全面掌握AI及各種嶄新科技的知識,提升教師的科普技能,適當引入科企資源於課堂上應用,才是最直接及快捷的方案之一。

事實上,為培育更多具數據分析和地理空間認知的人才,筆者早在十年前已開始向本地中小學生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該計劃名為Map in Learning(MiL),旨在讓學生免費使用專業GIS軟件ArcGIS Online,幫助學生能夠發展終身學習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培訓過程又引導學生發揮創意,將空間數據與不同學科融會貫通,更好地運用跨學科知識應對未來新挑戰,包括AI和低空經濟為各行各業帶來的革命性轉變,積極把各種科技資源引入課堂絕對刻不容緩。

開拓氫能 助力低空經濟發展

在科技發展方面,政府銳意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將制定「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又計劃完善基礎設施,包括建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三維地圖空間數據系統,及低空經濟空管系統,使低空經濟發展更趨規範與系統化,值得支持。筆者認為,以上3個系統必須銜接目前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也要與大灣區各城市政府加強溝通協作,共建低空經濟載人及載貨航綫。

另一方面,政府早於2022年已成立「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銳意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繼2023年底,由城巴引入全港第一輛雙層氫能巴士及第一個加氫站後,日前又試行三輛氫燃料電池洗街車。

據機電工程署指出,與純電動車相比,氫燃料電池車所需的電池數量和體積均較少,將來處理電動車退役電池的需要也相應降低。如果香港將技術成功轉移至低空經濟範疇,便可助力低空經濟有突破性發展。故此,拓展氫能低空經濟必須同時納入規劃行動綱領。

北都應部署算力基建 吸巨企

人才方面,政府希望吸納更多科技巨企及科研人才進駐北部都會區(北都),然而現時北都規劃未有提供高性能計算資源的基建,香港的算力資源配套與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仍有距離,要提升北都的吸引力,應該在北都加設先進運算基礎設施,以吸納更多具潛力的初創企業和科創巨企落戶香港。

與深圳的相關政策比較,香港雖已撥款30億元推行「人工智能資助計劃」,支持企業大規模的算力要求及AI應用,面對不斷上升的營運成本,特別是高昂的電費、租金和薪酬,還有科研人才不足的問題,讓不少創科企業對落戶香港裹足不前。

而在《施政報告》宣布同一日,深圳新專項政策《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關於支持研發中心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便開始接受申請,為企業提供200萬至600萬元人民幣及免租免稅等資助,而投資門檻只須於深圳市累計研發總投入不低於200萬美元或1,500萬元人民幣,條件極具吸引力。

加上深圳今年3月宣布發放總額近2億人民幣的算力補貼(「訓力券」),縱使數碼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運算速度,預計在今年內提升至3,000 PFLOPS,與深圳智算中心所提供的算力看齊,不少科研人員仍擔心,在香港進行AI大模型訓練時,無法得到足夠算力支持,反映香港要吸引更多AI重點企業落戶,就要為北都的算力基建作出更多超前部署,以配合AI龐大算力需要。

所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面對目前世界各種的不確定性,政府在執行政策時就要更加高瞻遠矚,既要超越AI視覺,預視挑戰,又要以人為本,以提升市民幸福感為依歸。筆者認為,「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環環相扣,必須要未雨綢繆,步伐一致,才能融合「科教興國」的國家發展戰略。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