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3

塑膠污染入侵全球食物鏈 - 星島日報, 巴士的報

星島日報網上版請按此

 巴士的報請按此

塑膠污染入侵全球食物鏈

 

七月的孟加拉拉科克斯巴扎爾市(Cox's Bazar)沿海地區,有逾一百六十隻欖蠵龜(Olive Ridley turtles)被沖上沙灘,部分海龜被大量的塑膠垃圾緊纏一起,以至嚴重受傷,其中約三十隻海龜被發現時已告死亡,情況慘不忍睹。據估計,當時的塑膠垃圾總量有多達五十噸。

 

其實,類似的海洋災難事件頻頻發生,皆因每年仍有超過八百萬噸塑膠件流入大海,就連原本被公認是世界上觀看遠洋生物最好的澳洲科科斯群島,去年都被發現遭受大批塑膠垃圾重重包圍,包括膠水瓶、牙刷和膠飲管,重量多達二百三十八噸。有研究指出,估計到二○二五年,海洋中每三噸重的魚類,便有一噸重的塑膠垃圾,到二○五○年,魚類和塑膠垃圾在大海中的比例更可能達至一比一,情況令人憂慮。

 

更不幸的是,塑膠已循海洋生態圈大舉入侵人類的食物鏈。早前,有研究員以魚市場的魚類進行化驗,發現有二成五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魚市場的魚類含有塑料,而來自印尼魚市場的則有二成八,所檢驗的都是我們經常進食的魚類,包括吞拿魚、鯖魚及鱸魚等。

 

除了魚類,食鹽也同樣受到污染。二○一八年,本港環保團體與南韓仁川大學合作進行研究,發現來自全球二十一個產地共三十九個食鹽樣本中,超過九成驗出含有微塑膠。若以國際標準每日人均食用十克鹽的數據推算,每人一年或已攝入逾二千粒微塑膠。這些微塑膠可黏附不同種類的毒素,而毒素經進食進入人體,經年積累,就容易百病纏身。

 

塑膠污染海洋,嚴重危及人類健康,我們不能坐視不理。要改善海洋生態,最直接的方案就是清走海洋垃圾。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與喬治亞大學合作開發了海洋垃圾追蹤器,這是一個可免費下載的應用程式,歡迎任何用戶隨時報告有關水道或海岸線上的垃圾堆積情況,而相關數據會實時呈現在地圖上,作為需要清理區域,方便日後海上垃圾清理的工作。歐洲有環保團體則利用衛星影像和機器學習技術,觀察到俗稱「太平洋垃圾帶」的水域積聚大量塑膠垃圾,已計畫在五年內,把該範圍的海洋垃圾清走至少一半。

 

因應海洋垃圾八成以塑膠為主,荷蘭有年輕科學家研製了一部海洋垃圾清理裝置,功能有如「海上吸膠機」,長六百米,上方是一排排的浮標,下方是深入海中三米的屏障,用以網羅海上各類型垃圾。而這個裝置也裝有傳訊器及感應器,可以通過衞星通訊,通知垃圾收集船定期卸下垃圾的目標位置。這裝置更會不斷改良,如添加降落傘形浮錨,以便網撓流動速度較快的塑料碎片。

 

以先進科技應對海洋污染問題,已是全球共識。然而,單靠科技清理海洋垃圾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畢竟塑膠的壽命可長達幾百年,要清理滿布海洋的塑膠垃圾,終極方案是減少使用和棄置塑膠,才是持久改善海洋污染的對策。

 

今次新冠肺炎疫情令塑膠垃圾量大增,而以熱熔膠製造的一次性使用口罩更被發現充斥於不同的水域及海灘上,早已成為加劇海洋污染的新源頭。為改善海洋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要謹慎處置日常使用的塑膠用品,包括考慮循環再用及運用創意改變用途,這樣,地球的海洋生態才能有望回復美好的面貌。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