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9

2036年 我與ICT的智能夕陽紅 - 《南華早報》中文網

2036年 我與ICT的智能夕陽紅


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由於香港醫療服務卓越,我們的平均預期壽命持續增加:在2014年,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81歲,女性則為87歲,預期壽命更會愈來愈長。

放眼四週,不少年屆80的「老友記」也精力充沛、行動自如。

要怎樣為愈來愈龐大的銀髪族打造更合適的生活,是IT人可以努力的其中一個大方向。

20年之後我也晉身長者行列,在此提早許下「住」和「行」方面的生日願望:

可以繼續自主、有尊嚴的生活——

歐洲是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現時65歲以上長者的市場價值(包括生活消費、醫療和護老院舍開支等)估計超過3萬億歐元(約25萬億港元)。

歐盟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把長者健康自主地生活的時間增加兩年,以減輕政府在院舍及醫療的財政和人手負擔。

而資訊科技,包括智能機械人、感應器、物聯網等早已被歐盟認定為應對問題的關鍵,甚至可轉「危」為「機」。

早前在歐盟旗下的網站看到一個有趣的試驗項目,參與的是一位94歲的獨居婆婆Nonna。

她熱愛寫作,有一個智能機械人(她叫它Mr. Robin)作伴,配合屋內一個感應器網絡運作。

Mr. Robin一身兼數職,既是保安——例如大門或窗戶無故開啟會發出警號;也是醫護——會定時量度Nonna的血壓、血糖水平等,並傳輸給醫生,讓他們監察她的健康狀況;亦是她的視像電話,讓她可和身在遠方的兒孫及醫生定期通話,確保她的獨居生活應付自如。

這樣,家人放心之餘,小量醫療人員也可照顧大批長者。

這個構思不錯,可是我仍未滿意,最好我的機械人能夠「出得廳堂」,如日本的娛樂機械人Pepper,能歌善舞講冷笑話,又懂得和我討論創業點子及社會事務;同時「入得廚房」如英國的廚房機械人Moley,既有廚神的奇技,煮完九大簋後,更會把廚房自動清理乾淨......如果能夠因應我近期的健康狀況(如太寒、太燥或血壓太低)而烹調菜品和補品就更理想了。

可以繼續隨心、有樂趣地自由行動——

隨著生理與心理的衰老,許多長者逐漸深居簡出,因此容易感到孤單,上網保持對外聯繋固然必要,但能夠繼續駕車外出和親友飮茶吃飯,甚至讓我繼續透過ICT推動環保、教育、醫療等工作就更有意義了!

許多人以為長者消費市場呆滯,不過根據《紐約時報》的分析,在過去20多年美國65至74歲的長者的消費(扣除通賬後)有18%的增長,反而其他年齡群組卻因金融海嘯而沒有寸進。

不過,汽車業對這群中堅顧客暫時未有太在意,設計方面僅在加裝感應器提醒汽車「過界」、盲點警報器和後備攝錄機等而已。

長者反應一般較遲緩也易疲倦,最近有德國公司設計了一款感應器,一旦發現司機在把持軚盤的力度和位置有異常,便可以透過顫動座椅或發出聲響吵醒司機;同時,積架和平治等車廠也特別設計針對解決駕駛者疲倦問題的汽車。

更理想的是,透過運用眼球追蹤、虛擬現實及腦電波感應等技術,一旦偵測到駕駛者身體狀況(如心跳、血糖)有異,汽車可以瞬即進入自動駕駛狀態,並把乘客安全送抵目的地;情況嚴重時可以代為通知醫護人員。現時無人駕駛汽車仍在發展,我希望20年後技術會趨成熟。

儘管人人老化的進程不同,長者傾向較中年人快樂則非常一致,這即所謂的「U型彎曲」(U Bend)現象,由英國華威商學院的經濟系教授Andrew Oswald於上世紀90年代發現——年輕人和長者都較中年人較少憂慮;香港城市大學於去年2月中公布的香港、日本和新加坡三地調查也印證了這個現象。

因此我對20年後進入「長者」這個階段滿有期待,更希望有份主宰我們幸福的年輕人加一把勁,為長者、為世界締造更美好的未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理學博士,太平紳士(JP),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 IT 創業者,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督導委員會主席,率先將地理資訊系統(GIS)科技引入香港,提倡利用科技推動環保、教育、醫療等事業,致力建設更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