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效法台日韓的廢物管理方案 -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之友電子會訊

網上版請按此

效法台日韓的廢物管理方案

 

香港在垃圾處理上實在遠遠不及許多廢物管理發達的國家,2015年日本每天人均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為0.96公斤,英國是1.33公斤,芬蘭為1.32公斤,但香港則達1.39公斤,2016年更攀升至1.41公斤,創23年的新高。


垃圾問題困擾現代人,因此許多地方都不約而同倡議3R(即是Reduce,減少使用;Reuse,物盡其用;Recycle,循環再造),就是提倡廢物分類和回收,鼓勵市民減少浪費。

 

日本:高效廢物回收


例如日本人著重包裝,故此產生不少垃圾,所以日本人特別重視回收。日本政府也嚴格執行垃圾分類,當地垃圾大致分為可燃燒類(如廚餘及木片)、不可燃燒類(如玻璃、陶瓷及金屬)及循環可再生類(膠樽及廢紙);分類之外,還有不同的收集時間及數量限制。而市民都嚴格遵守,結果2016年日本的膠樽回收率便高達84%,鋁罐的回收量更高逾九成。其中德島縣的上勝町垃圾分類雖然多達34種,總垃圾的回收率卻達八成,成績驕人,現在它更朝著「零垃圾」的目標邁進。

 

台灣:廢塑料造球衣


至於台灣,它的廢物回收率也相當彪炳,高達58%,回收物再用率也很理想,這建基於自2001年施行的完善垃圾分類政策,當地政府規定市民棄置垃圾之前必須分為三大類,包括(一)可循環再造廢物,當中再細分為平面類(如紙張、清潔膠袋),立體類(如金屬罐和電腦設備),以及其他種類(如電池);(二)廚餘;(三)大型廢物(如床墊)等。不按規定者,不但垃圾會被拒收,罰款更可達新台幣6,000元(1,500港元)。


台灣人重視回收,更善用回收物再造,在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便有台商利用回收得來的廢棄塑料,造成環保塑膠材料(PET),為全球10支球隊製造球衣,大獲讚賞。2016年台灣棄置的電器及通訊用品經處理後所抽取出來的金屬物質,可再用率超過八成,而從廢容器所產生的再生用料的價值更可達新台幣32億元(8.5億港元)。回收資源已成為台灣人其中一個寳庫。

 

南韓:科技助收廚餘


南韓則以垃圾分類,應對堆填區短缺和市民反對焚化爐擴建計劃的問題。1995年開始,首爾規定住戶須以預繳垃圾袋盛載廢物,並按量收費。家居廢物分為四大類,包括可循環再造廢物(即包裝廢物,如紙盒、玻璃樽及發泡膠等;廢棄產品,如電子產品;其他可回收物品如報紙、廢鐵及衣物等),以及廚餘、大型廢物和不能循環再造的廢物等。


其中也用上資訊科技,例如廚餘會發出異味,居民便要先做好分類處理,之後放入設於住宅大廈公共範圍內、附有無線射頻識別(RFID)的收集箱,它可記錄按重量收費的詳情。這種收集箱每個成本約為170萬韓圜(萬多港元),一個收集箱可應付60個住戶的需要。
結果,首爾的人均家居廢物量在20年間下跌近三成,由1995年的1.3公斤,下降至2014年不足一公斤;而包含廚餘的循環再造率在2014年更達到67%,是廿年前的三倍多。

 

廢物也有價值


回到香港,我們的垃圾問題已非常嚴竣,源頭減廢和回收再用是積極之道。近日看到有年青人構思利用街市收集回來的豆渣,製造豆渣饅頭,並打算變成一盤生意,不理生意如何,他們帶出「物盡其用」的精神,值得嘉許。


其實很多被棄掉的廢物本身仍有價值,只要花些心思,便可變成有用之物,環護教育基金會「樹e護計劃」早前舉辦的免費「紙種植物」工作坊,正是介紹大家利用廢紙攪碎成紙漿,代替泥土,有助種子發芽生長,證明廢紙也甚有價值,參加的大小朋友都上了實用又環保的一課。

 

 

 

 

 

鄧淑明博士
環護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