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

「走塑」拯救海洋災難 -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之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季刊

網上版請按此

 

「走塑」拯救海洋災難

 

今年六月,有新聞報導一條領航鯨擱淺在泰國南部運河邊,死前曾吐出五個膠袋,經解剖後胃部驚現80個膠袋,事件再次令人關注塑膠垃圾污染海洋的問題。根據2016年香港固體垃圾數字顯示,香港人每日平均塑料廢物量超過2千公噸,佔廢物總數量逾兩成,塑膠垃圾已成為香港主要的廢物成分之一。解決塑膠垃圾問題誠非易事,因為塑膠垃圾大多不能自動分解,若果燃燒,又會釋出有害物質,所以只能從回收方面著手。能夠回收再用固然最理想,然而塑膠回收再造的成本高,以致全球的塑膠垃圾回收率只有9%,結果大部分塑膠垃圾都長埋於土地或海洋中漂流。

 

膠垃圾為害海洋生態

 

膠垃圾造成的禍害莫過於海洋污染,它們隨大海漂浮,污染範圍廣泛,甚至有人在北極一處人煙罕至的海灘上發現大量塑膠垃圾,而南太平洋的無人島上的塑膠垃圾更多達18公噸,令人震驚。早前有研究顯示,塑膠垃圾在海洋中會釋放有害的化學物質,影響海洋生態,令珊瑚數量減少,侵蝕人類食物鏈。普利茅斯大學有研究發現,超過三成的英國漁獲受塑膠污染,包括鱈魚、黑線鱈、鯖魚和貝類。類似情況也在香港出現,早前便發現市場上的烏頭魚體內含有微塑膠,直接影響市民健康。

 

全球響應走塑行動

 

塑膠垃圾破壞海洋生態,不少國家均呼籲市民減用塑膠,實行「走塑」大行動。現時很多城市已立法規管膠袋的使用,如非洲肯亞便有膠袋禁令,嚴禁市民生產、出售及使用膠袋,違者嚴懲,可被判監四年,或罰款高達三萬八千美元。歐美多國紛紛立法禁止使用或生產常在潔淨磨沙用品出現的塑膠微粒,以免嚴重污染海洋。在維也納,就連一群12歲兒童也要跟老師共同啟動「兒童救海洋」行動 (Kids Save Ocean),務求滙集各界兒童的力量保護海洋。最近,歐洲多國正在研究禁用塑膠飲管之相關政策,並引起爭議。於是有人則提出改用其他物料製造飲管,如竹、不鏽鋼或海藻等。無論如何,減用膠飲管已成為新浪潮,台灣更率先計劃於明年起,禁止連鎖快餐店及食堂提供即棄膠飲管,並計劃至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用品,包括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膠飲管等,歐洲不少國家也表示響應。

 

走塑從生活做起

 

其實,「走塑」要從生活做起,平日減用即棄塑膠用具,多自攜購物袋、水樽及餐具,已經減少很多膠垃圾。政府也可以考慮仿傚其他國家,推行政策全面規範即棄塑膠件的使用,相信這能夠更有效地「走塑」,拯救海洋。



 

 

 

 

鄧淑明博士
環護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