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港需專才增「智慧」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港需專才增「智慧」

 

自2017年底推出第一份《智慧城市藍圖》後,政府正式在智慧城市六個領域,即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經濟推動發展。

 

不過,各個領域的進度頗為參差,尤其在「智慧市民」一環,吸引外地人才成效強差人意。根據立法會秘書處六月初的報告,指出「本地多項人才入境計劃成效未如理想,令人憂慮香港吸引外來人才的競爭力」。這個有關「全球爭奪人才」的《研究簡報》,分析過去10年間,按照「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工作並取得居留權的人數,估計只有12%在居港滿7年後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反映外來人才願意留港發展之意欲不高。

 

專業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去年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聯合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也發現,香港雖然位列區內人才數量首三位,但是人才流動,即對內地人才的吸引力,遠遜首二位的深圳和廣州。

 

有指香港生活成本高昂,實際薪酬除去生活費後,跟內地和新加坡所差無幾,因此難以吸引外地人才。然而,參照美國加州三藩市灣區的情況,當地同樣以生活昂貴著稱,但仍然人才濟濟,我認為問題應從兩方面來看:一)香港高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是否足以吸引外來專才;二)本地能否培訓更多技術專才,減少對外援的依賴。

 

自創新科技局成立五年來,政府已投入了超過1,000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造就香港在高階的基礎研究,即上游部分在區內以至國際也赫赫有名,但圈子極小,始終發展空間有限,所以研發成果商品化的成功例子不多,令人才缺乏留港發展的誘因。

 

為此,政府應考慮更多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方案和環境,以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同時,也要積極培訓業界需要的本地高科技人才,令年輕人學以致用,並為業界注入源源不絕的新動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