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經濟和環保同步向前
今次世紀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在各地經濟停擺之際,地球生態出現了一些久違的天然現象,如威尼斯的河水變得清澈,中國湖北省的上空呈現蔚藍天空,似乎疫情間接讓久病的地球稍作喘息。
經濟發展跟環境污染向來關係密切,經濟活動越頻繁,碳排放水平往往越高,造成環境污染。在疫情肆虐期間,中國上空的二氧化氮含量因工廠停工而明顯減少,美國紐約市的一氧化碳排放量也因運行的汽車較少而大輻下降。雖然污染情況得以改善,但外界普遍認為這只是曇花一現的假象,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碳排放量曾一度下降,但隨著翌年經濟復甦,碳排放量便再次回升。
事實上,全球在疫情期間製造了大量塑膠垃圾,尤其醫療用品,單是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就是一種熱塑性塑膠。按香港的情況,每人每日使用一個口罩,已為堆填區每日帶來額外15公噸的塑膠垃圾,相等於一架雙層巴士的重量。
同時,香港早前實行的「限聚令」對外出聚餐有所規限,市民因而多選擇外賣食品,令即棄塑膠餐具的使用量激增。可惜,本港回收業受疫情影響,塑膠回收量大減,膠垃圾只能送到堆填區,加重本港堆填區的負荷。
不過,最令人擔憂的是,各國可能會為加快經濟復甦而忽略了環境保育,加劇全球暖化。德國首相默克爾於今年初便呼籲各國要正視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推行刺激經濟方案時,加入綠色元素以逹成全球減排的目標。
誠然,自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以來,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已積極推行不同的減排措施,更運用創新科技,如物聯網、大數據去創造智慧環境,幫助改善地球生態。我期望各國尋求更多可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平衡前進的智慧方案,讓經濟恢復之餘,也無減對緩和全球暖化的決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