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科創界協作】科技園、數碼港、應科院三合一方案,能壯大本港科研實力? - 經濟通etnet

網上版請按此

 【科創界協作】科技園、數碼港、應科院三合一方案,能壯大本港科研實力?

 

創科局成立至今五年間,先後投放超過千億元發展本地創科,惟創業氛圍仍稍嫌不足,需要加大力度協助創業人士謀求更多出路。

 

毫無疑問,香港在高階的基礎研究上,如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發展方面,早已蜚聲國際。而科學園、數碼港和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更被視為孕育科技專才的搖籃,多年來培育了不少「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如商湯科技、WeLab、TNG、GOGOVAN及Klook等,實力無容置疑,所以有人提議匯聚這三方力量以壯大本港的科研實力。

 

其實,把科技園、數碼港和應科院三為一體,並不是空談,因為它們同樣重視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拓展,科學園是生物醫學科技發展的科研基地,數碼港就精於培養金融科技人才,再加上應科院專注鑽研的各種創科項目,相信可產生協同效應,互補長短,促成更多科研成果,更可提升資源運用和行政管理效率。

 

不過,合併始終有利有弊,須審時度勢。博客FinMonster引述評論人盧峰和學者林本利針對當年地鐵和九廣鐵路合併的看法,認為弊大於利,因為兩鐵合併後缺乏競爭,減少乘客的選擇,而且兩鐵系統各不相同,難以顯著提升營運效率,早前便有數字顯示,兩鐵合併後,服務延誤超過8分鐘的事故反較之前多。

 

然而,在香港歷史上,合併帶來新景象的成功例子也有不少。例如,一直在全球新股上市集資額上高踞前列的香港交易所,正是4間交易所在34年前合併的成果;30年前成立的醫管局,合併後大大提高了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質素,在2018年的彭博「醫療效率指數」中,香港醫療效率更成為全球56個經濟體之冠,兼且人均壽命最高。而早已躋身全球大學前100位的香港中文大學,也是50多年前由3所私立大專合併而來的。

 

而合併過後,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把機構上市,有望為多年的投資賺取回報,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一如2004年把「五隧一橋」(即香港仔隧道、海底隧道、獅子山隧道、城門隧道、將軍澳隧道及青嶼幹線)債券化,把這些基建由政府資產化為大眾可買賣的金融產品。而這三合一方案既可為國際機構和散戶投資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同時拓展本地的資本市場,有利完善創科的生態系統,為科研商品化提供多一個動力來源。

 

香港在世界經濟論壇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整體表現在141個經濟體中名列三甲,但創新能力排行26位,成績未見突出。與此同時,在中國社科院與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UN-HABITAT)合作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中,香港更被深圳和上海超前,研究建議香港需要尋求突破之道,讓「科技創新轉型升級」。

 

不少人相信今次新冠肺炎疫情會令全球經濟來一個大逆轉,誰能瞬間化危為機,便能領先同儕。在這關鍵時刻,我們應檢視過去一直守持的固有模式,從新整理思維。正如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指出,香港科創界協作,有助釋放潛能。因此,我認為把三個科研機構整合,是值得可以考慮的方案,只要大家能夠謀求共識,便可以創造更多機會,為未來新經濟造就更有利的環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