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數據是智慧城市的關鍵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為更清晰準確地提供疫情相關訊息,釋除公眾疑慮,許多國家、大學,甚至歐盟、世衛等機構都陸續推出互動地圖儀表板。當中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推出的首個全球新冠疫情儀表板最受熱捧,每天瀏覽次數平均達12億,更被網上媒體「數碼趨勢」(Digital Trends)推選為最可靠的疫情儀表板。
不過,要建構一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優質儀表板,殊非容易,需要可靠及開放的數據,而開放數據更是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最重要一環。
事實上,在開放數據方面,尤其是空間數據,不但有助智慧城巿發展,還可促進創新及衍生新經濟。英國內閣辦公室在2018年有報告書估計,英國政府每年透過與大眾分享的空間數據,可創造60億至110億英鎊(約577億至1058億港元)的效益,這還未計算公營界別所創造的額外價值,所以開放數據已成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發展基石。
可是,把空間數據轉化成經濟效益,未必一下子就成功,要促成其事,政府須向現有和潛在用戶多加推廣,包括對從哪裏可以找到什麼空間數據,增強認知。
在英國內閣辦公室轄下空間地理委員會(Geospatial Commission)公開徵集的意見中,不少就直言空間地理教育有待加強,以擴闊用戶層面。事緣該委員會於2018年成立不久,便向大眾提出21條有關空間地理數據的問題,去年滙集成2,000多頁的報告,列出數以百計公私營機構、大學和個人看法。
其中第二條問題是:「應該集中強化哪些空間地理技能,以裝備英國的未來?」不少回應認為,英國現行教育未能回應這方面的強大需求,因此紛紛建議在中學階段加入空間地理分析,提升學生對地理資訊的認識,這樣更有助增強解決難題的能力與刺激創意。
這就是我為什麼經常說,學習地理資訊系統(GIS)有助提升解難能力,結合其他領域更可擦出創意的火花。如果港府能夠加強中小學生在這方面的認知,將有助完善整個空間數據生態系統,讓數據發揮真正價值。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