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活用樂齡科技 無懼護老人手缺
聯合國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訂版》有數字顯示,到2050年全球每6人便有1人年齡在65歲或以上,同時預計80歲或以上人口會從2019年的1.43億增至2050年的4.26億,估計未來銀髮人口的增長速度將超過年輕群體。
全球銀髮大軍壓境,已成不爭事實,護老工作不容忽視。世界各地為應對人口持續老化,紛紛加強護老政策,當中就護老人手短缺的問題,不約而同選擇輸入外勞。美國有超過1/4護老者是新移民,當地勞工部指這個工種未來10年的增幅會逾4成,將成行業之最。而日本政府也需要在2025年前大量招聘外勞,以填補38萬個護老者的空缺。
至於香港,稍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大都會聘用外傭。外勞事工中心(Mission For Migrant Workers)去年訪問了1,500位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地的外傭,發現4成的工作包含照顧老人,其中7成多照顧的更是獨居長者,估計全港3成,即逾11萬外傭正肩負著護老的工作。
護老外傭經常要日以繼夜工作,既操勞又費神,普遍有工作超時、工傷、過勞,甚至情緒問題,所以外勞流失率高。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認為,香港在未來30年需增加至少6成外傭至60萬名,才能應付需要。
其實要解決護老人手問題,除借助外勞力,還可以訴諸科技。
丹麥重視醫療科技,尤其是有助長者健康生活的技術。為使長者可獨立生活,當地研發的樂齡產品大多以簡單技術為主,如自動潔體廁所、進食輔助器具等,即使長者單獨使用,也可以輕鬆應付。日本作為老化大國則推行「社會5.0」,以創新科技建構了一個虛擬和現實緊密聯繫的系統,協助長者進行不同診症及檢查,還計劃把無人駕駛技術應用在安老服務上。
香港近年來也積極推廣樂齡科技,政府更推出10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安老機構使用科技產品,相信只要及早制訂長遠的護老政策,我們的長者便能夠享受更妥善的護理,渡過豐盛晚年。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