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以資訊科技協助防範水災
全球暖化帶動水位上升,加劇水災發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全球海平面在1993年至2010年間的上升速度已增至每年約3.2毫米。
意大利「水都」威尼斯早前便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水災,全市約八成半地方出現水浸 ,水位多次上升超過1.5米,造成多宗傷亡意外,就連歷史悠久的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的地下室也全被淹沒,該市已認定這是氣候變化及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禍害。
美國非牟利氣候科學研究機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透過嶄新的地理資訊數碼模型進行推算,研究估計至2050年,全球有3億人的家園可能低於海洋一年一度的最高水位,有關報告已於去年10月底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內。
海洋水位持續上升,已達至危險水平。香港作為臨海城市,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根據該氣候中心估計,香港地區如錦田、洪水橋、赤鱲角機場、西九龍和啟德一帶有可能在高水位時被淹沒,而鄰近的大灣區城市包括中山、佛山、廣州、東莞等的大範圍地方,情況更嚴峻,中心網站地圖預測這些地方有被淹沒的危機。
其實,全球暖化一直影響我們的生活,本港「熱夜」(全日最低氣溫在攝氏28度以上的日子)的日數增加已是明顯例證。温度上升更會牽動海平面上升,所以香港在多次風暴中,港島的杏花邨和新界的低漥地帶都出現海水倒灌或被洪水淹浸的情況,造成嚴重損傷。可是,現有的防洪基建均以舊估算設計,難以抵禦嚴重災禍。
凡事都要未雨綢繆,政府除了要根據國際最新估算,重新評估高危地區的排洪能力,還要制定有效的預警措施,當有重大事故發生時,透過「聯合運作平台」(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簡稱COP)去掌握及全面分析資訊,才能有效減少災害的影響。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