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政策得宜 創科投放才有價值
行業應用嶄新科技已成為大趨勢,學會科技知識,懂得編寫電腦程式,不但可以訓練邏輯思維,還能夠為未來的職場作好準備,所以愈來愈多年輕人探求科技知識,科普教育顯得更為重要。
香港政府近年為加強STEM教育,投放了不少資源。去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提出每年恆常撥款9億元,向學校發放「全方位學習津貼」,促進學生走出課室,拓寬視野。今年財政預算案又提出撥款5億元資助中學,推行「中學 IT創新實驗室」計劃,讓年輕人及早建立良好的資訊科技基礎。
然而這些資助都傾向「校本」,即政府退居幕後,由學校自行規劃,結果各校自由發揮,成效不一,難以持久。有學校表示,用完教育局提供的10萬元津貼後,便會減少STEM的活動。
正因為政策流於鬆散,未能全面規劃,所以本港科普教育成效未見顯著。早前經濟學人信息社(EIU)評估教育政策和體系如何協助15至24歲的年輕人為未來準備時,香港的評級在35個經濟體中僅排22,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第1位)、南韓(第6)、台灣(第7)和日本(第12)。
STEM遲遲未納入正規課程,令學生難以得到有系統的學習,所以不少家長都自行為子女尋找學習途徑。去年有問卷調查發現, 600多位受訪家長中,約有4成人購買STEM書籍佔總購書量2至4成,而有兩成人購買STEM書籍達總購書量5至7成。
曾幾何時,英國的STEM教育都以校本為主,結果當地的電腦教育停滯多年,其後該國痛定思痛,從2014年開始把編程加入中小學常規課程,力求追趕以前落後的步伐。英國的經驗可讓香港借鏡反思,我們如要在創科路上持續發展,便需要全面規劃STEM教育,積極培育創科人才,這樣才能迎合未來數碼發展的大趨勢。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