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未來就緒 (六) :科研成果產業化 助港吸納人才
要創科持續發展,便需要有充裕的人才配合生態圈茁壯成長。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為創科發展預留超過 450 億元撥款,當中便有多項人才措施,如為大學添置科研設備和提高研究員每月津貼,學士學位研究員每月津貼由 1.6 萬元提高至 1.8 萬元,碩士研究員每月津貼也增至 2.1 萬元,以吸引本地畢業生投身創科行業。不過,論吸引力,還是遠遠不及鄰近的廣州和深圳。打從 2008 年的「千人計劃」,內地在引進人才的步伐便日趨進取,只要符合資格,便獲厚待,人才除可獲多達 300 萬元至 500 萬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補助,醫療、住房、稅務和子女入學等生活範疇,都有特別優惠。
金融人才也是內地吸納的重點。廣州去年 10 月發布新政,新引進的人才首年可獲 100 萬元的「安家補貼」;深圳今年 1 月也推出多項措施,包括選派優秀的金融人才到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地考察和培訓,每年每人最高有 10 萬元人民幣資助。早前港大和中大兩位教授分別指出,近年全球都在招納人才,本港科研人才是內地和外國「挖角」對象之一。內地向本地博士後研究員招手,只要獲得深圳合資格的生物科技公司聘用,便能額外獲得每年 50 萬元人民幣資助,資助相當吸引。
為了吸引人才留港發展,香港政府應該重新審視人才政策,資助之餘,還要結合產業,鼓勵學界把科研成果產業化,讓人才得以共享經濟成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要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這正為本地科研提供出路。只要有完善的創科生態系統,便能凝聚人才,助港創科振翅高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