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科技促成對策 無懼人手短缺
經常聽聞請人難,不少行業大呻有工冇人做,早前便有大批醫生護士上街遊行,申訴人手短缺,令他們工作壓力爆燈。
的而且確,近年香港就業不足率低,長期維持1.4%以下,所以勞工招聘市場相當緊張。飲食業、護理界固然是重災區,很多行業已呈現老化現象,其中以運輸業的情況最為普遍。近年便有多宗交通意外跟年長司機有關,據運輸署的資料顯示,的士、公共小巴和專營巴士司機的平均年齡分別約為58歲、56歲及54歲,全港近4,300名貨櫃車司機之中,逾8成年齡在50歲以上。
就連建築、物業管理、懲教事務等行業都人手短缺,有管理層以生死存亡(life and death)形容問題的嚴峻。2018年中保安局有統計顯示,持有保安人員許可證的年齡百分比,55歲或以上的各個組別均錄得上升,而18至54歲的組別則全線下降,情況和職業司機一樣。換言之,部分行業持續老化,無法吸引年輕人入行。
行業老化的問題既複雜又迫切,各界紛紛探究以新科技解決問題,Al便成核心,若再配合如地理資訊系統、物聯網(IoT)、雲端等應用,就算行業人手持續老化青黃不接,也不會影響業務運作,而且更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同時這些嶄新科技也衍生了全新工種,而這些工種正需要具備新思維的年輕人參與。這樣人人都能發揮所長,同時促進社會持續發展。
現今世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經已密不可分,科技發展既方便人類生活所需,又協助社會解決難題,更創造新經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會是難得的機遇,年青人可藉此增加學習和交流機會,擴闊就業空間,為未來就緒作好準備,創出更美好天地。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