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 解決人手短缺
早前我分別出席了兩個重量級峰會 —「香港經濟峰會2019」及「2018應科院科創峰會」。雖然兩個峰會的主題不同,一個論經濟大勢,一個談科技前景,但我在演說時,同樣加入了有關人才庫和Al的內容,因為社會經濟和科技在現今世界已經密不可分。
科技的發展就是因應人類所需,它既可助社會解決疑難,又可創造新經濟,帶來機遇。
就以香港的就業情況來說,香港的就業不足率低,長期維持1.4%以下,故勞工市場招聘情況緊張,不少行業都大呻「有工冇人做」,飲食業、護理界固然是「重災區」,職業司機的老化問題也被受關注。近年來便有多宗交通意外跟年長司機有關,據運輸署的資料顯示,的士、公共小巴和專營巴士司機的平均年齡分別約為58歲、56歲及54歲,全港近4,300名貨櫃車司機之中,逾八成年齡在50歲以上。
還有一些行業出現嚴重人手短缺,例如物業管理、懲教事務,有管理層更用「生死存亡」(life and death)來形容問題的嚴峻。2018年中保安局的統計顯示,持有保安人員許可證的年齡百分比,55歲或以上的各個組別均錄得上升,而18至54歲的組別則全線下降,情況和職業司機一樣,換言之,有些行業已無法吸引年青人入行。
有見及此,各界紛紛探究以新科技解決問題,其中Al便是核心方案,只要再配合如地理資訊系統、物聯網(IoT)等應用,那怕是行業人手持續老化,也不用担心青黃不接,更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同時,嶄新科技也衍生了全新工種,而這些工種正需要具備新思維的年青人參與,這樣社會上人人自然可各自發揮所長。
正因為科技有助應對社會問題,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繼續擁抱科技,讓社會持續欣欣向榮。
(文章為筆者個人意見)
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