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提升解難能力,為未來作好準備
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去年底發表的《世界人才報告》(下簡稱「報告」),香港錯失亞洲第一,引發議論,令人反思本地教育的成效。
有指政府投資教育不足,公共教育開支佔GDP比例偏低,報告中的「公共教育支出總額」只有3.3%,全球排56名,較哈薩克的3.6%還要低。
然而,觀乎亞洲第一的新加坡,當地用於公共教育的開支佔GDP比例更少,數字2.8%,但其學生在上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上卻表現理想,全部奪冠。這個三年一度測試全球72個經濟體的15歲學生學習能力的計劃,可謂全球教育指標,由此可見,投資多少未必是教育成效的必然。
我認為現今世界瞬息萬變,學生具備足夠的解難能力,才無懼不同的挑戰,大大提升學習成效。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局長早前在聯合國發言,指解難需具有兩種能力:(一) 空間感: 因為有8成以上數據和位置相關,年輕人宜多培養空間感,有助數據分析;(二)多元技能:要增長文理社經各方面的知識,才能在各範疇善用科技。
去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提出會每年恆常撥款9億,向公營及直資學校發放「全方位學習津貼」,促進學生走出課室,拓寬視野,讓學生與現實接軌。若再鼓勵他們把虛擬世界和書本的所學,用於解決現實難題,更會增加他們對社會的參與。
過去數年,教育局以「氣候變化」和「智慧城市」為題的跨學科比賽便是好例子,促進年輕人自主學習,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創造美好明天。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