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開放數據勿作空談
數據有多值錢?根據一份黑市價目表,黑客於「暗網」買賣用戶的網上個人數據,包括信用咭、社交平台、網購登入賬號及密碼,全套售價1,200美元 (約9,360港元),證明數據深具價值。
數據被指為「新石油」,是新經濟如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的推動力。那麼數據有甚麼用?簡單而言,幫助滿足客戶所需、開發新市場、發掘新客戶。
美國有個經典的「尿片+啤酒」案例,超市發現育有幼兒的爸爸慣常在週五下班回家前,被「命令」到超市為孩子買尿片,順道也為自己購買周末必備的啤酒。超市透過客戶的交易數據,掌握到這個有趣的消費模式,從而促銷產品。換言之,只要掌握數據,便能洞察世情。
論掌握數據最多,非政府莫屬。可是政府的「新石油」庫存雖多,但只屬存倉,用途有限,因為每個部門的數據格式各異,若不加以整合處理,便無法彼此對比、分析,更不能讓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
政府現時僅限於把數據作內部使用,甚至只開放給個別機構作研究,數據根本無法發揮最大的潛力。對照鄰近的新加坡,當地已把所有民生相關的政府網站打通,市民只須登入一次,由繳費、簽署文件、申請公屋,到買賣房產汽車也可在網上平台無縫交接完成,既節省市民時間,又提升運作效率,相對於我們的現況,數據的衍生價值非常有限。
2018年《施政報告》就開放數據有這樣的陳述—「所有政府部門須在今年底前制訂和公布其年度開放數據計劃」。可惜一直未見真正開放數據的時間表,更無任何相關內容。今時今日,數據才是萬能鑰匙,如果沒有數據,我們講創科、講人才、講醫療科技人工智能、講智慧城市,相信也只是空談。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