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1

【專欄】鄧淑明:無人駕駛的生活 - Techritual

上版請按此

【專欄】鄧淑明:無人駕駛的生活

 

過去八年,Google 無人駕駛Waymo已累積了超過300萬公里的實際行駛經驗, 近日又不斷擴展實地測試的範圍, 繼公開邀請數以百計的美國鳳凰城居民參與試用他們的無人駕駛汽車 (可以行駛的範圍有兩個三藩市),到近日在冰天雪地的底特律( 測試車輛的感應器)。不過,據網站Car Advice的報道,以2016年底為止的數據,Waymo車平均每8,000多公里便需人類協助才免於意外, 這比美國的平均數高得多。

 

根據運輸局(Bureau of Transportation)的數據,2015年全美事故率是每一億里1.12人死亡和76人受傷——相比之下,Waymo的安全性有待改善。加州智庫RAND Corporation也指出,Waymo需在實際路面累積數以十億計哩數,才可贏得大眾信任。

 

同時,騰訊聲稱會在2018年或2019年初率先推出小量全自動車款,不少車廠也表示會在2021年前發布產品( 包括沒有軚盤或腳踏的款式),不過,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早前訪問過30多個歐洲、美國和亞洲的專家後, 得出比較「實際」的時間表:

 

估計大約未來十年——不設零售,首先以工業用車隊為主,如採礦、 農業等在較簡單可操控的環境; 之後會針對經常在高速公路行駛的貨車; 再稍後會用作派送郵件的商用車隊或無人機。

 

2020年代中開始——逐步進軍消費市場, 汽車公司可能會提供每天若干時間的免費自動駕駛優惠, 吸引大眾使用。

 

這跟另一硏究機構Gartner今年的客戶調查結果相似:被訪的 1,500多名美國和德國人, 超過一半對全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深感疑慮;而且早期由於需求有限, 預計車價會高達每部十萬美元(78萬港元); 同時由於制定相關規管也需時。種種因素令人相信,最快到2025 年後,隨著車廠推出各式優惠,自動駕駛才有機會走入尋常百姓家。

 

屆時,世界會有很大的改變。

 

其一是汽車保險業,由以往針對個人的人為過失, 變成針對車廠技術問題引致的損傷。其二是預期電子媒體的收入會大 增,因為大家省掉了駕駛的時間,可以用作消閒和娛樂; 預計每多一分鐘閒暇,媒體的營收便上升超過60億美元。

 

最重要的是,在無人駕駛的新時代,交通意外預期會大幅減少至現在 的一成。在美國,一宗致命交通事故,一個死者之外,每每連帶有八人需送院,100人輕傷,在2012年撞車令美國耗上2,120 億美元。隨著意外劇減,美國可省下1,900億美元。

 

到時,交通零意外也許真的可以實現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