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校際氣候變化比賽精彩絕倫
面對氣候變化這個全球的挑戰,年輕人會想到什麼應對辦法?教育局於去年底和多個公私營機構合辦「全港校際氣候變化跨課程專題比賽2016/17」,鼓勵學生以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及專題研習模式,從微觀以至宏觀的角度運用地圖分析來進行研究,為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提出創新的意念,也希望提升中小學生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研習的興趣,並身體力行,作出貢獻。
今年4月,這個校際比賽進入評審的最後階段。我身為主評判,看到參賽隊伍精彩且具創意的演示,不禁為他們喝采。
同學的研究或發明大都圍繞日常事物,例如香港的夏天特別長,所以很多同學都對如何降低城市溫度深感興趣。有同學看到香港綠色和平的研究,發現市區和郊野的溫度可以相差達攝氏5度以上,於是想到研究市區公園內不同物料(人工、天然、植物、水、用料的滲透性),以至顏色和設計等特質,比較為城市降溫的效果,認真度和實用性連評判也連聲叫好。
眾所週知,畜牧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元兇之一,於是有同學設計手機程式(app),簡易地計算出「食物里程」,即「從生產出來,運送至消費者手中的距離」,原來運輸及加工每10公升橙汁便要消耗1公升柴油。同學因此想到以遊戲和app推廣「吃在地、吃當季」,例如根據她們的方程式,由日本入口的牛肉,比內地的碳排放量高達130多倍。
全球人口膨脹是熱門話題,引發能源短缺更是遲早的事,有同學想到如果自設家用發電器,以自來水的水壓和污水發電,豈不有助舒解問題?同學的設計理念是在水龍頭附近,以及在去水管下安裝發電裝置,以水壓推動發電機,產生電力。同學並假設公共屋邨一整座每戶都安裝這樣的發電裝置,推算成效,雖然暫時成本和收入不成比例,但意念可喜。
其他的發明品也都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例如有海藻街燈吸收路邊汽車廢氣;有設計看來不錯的環保發電單車等等。不過或許時間關係,有部分作品在可行性和實用性都有待加強。
「研究項目」組別也有不少觀察入微的研究,有一組參賽隊伍多次實地考察一個社區內垃圾箱和公共回收箱的使用情況,又訪問居於該區的校內師生,也參考外國例子等,之後提出規劃建議,譬如不少公共回收箱位置不佳,人流稀少,或太接近垃圾箱,或是外貌髒亂,在在影響市民使用,意見中肯,也反映參與同學的認真態度。
不過有個別隊伍的研究只集中在學校或一兩個地點,如果可以擴大範圍,數據也許會更全面。
至於「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大獎」的入圍作品之中,大家都充分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科技來探究,譬如有隊伍巧妙運用GIS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3D打印等技術,模擬降雨和風向,對比多年來附近新増樓宇建築等城市化對社區微氣候的影響,並提出降溫節能的措施,減輕熱島效應;又有隊伍用GIS硏究在社區引入單軌電車系統,減少碳排放量,建議值得一讚。
篇幅所限,未能盡錄精彩的硏究和發明。在此我再次恭賀各支得獎的隊伍,也期望同學除了低頭尋找資訊,亦要多抬頭觀察世界,才可以對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因為創新創意最終目的,就是要改善社會,造福大眾。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