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8

廣攬人才發展河套區 - 資本壹週

廣攬人才發展河套區

 

早前李超人談及香港的GDP已跌到中國的大約2%,聲綫顫抖,成為熱話。近年廣州經濟高速發展,GDP已超逾香港。廣州市長指出主要原因是以重大項目配合創新科技拉動增長。因此我對面積達87公頃(4個半維園大小)的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格外期待。不過,如何落實才能協助振興香港經濟呢?最近我探訪日本和馬來西亞的一些經驗或可供參考。在距離東京秋葉原不足半小時車程,面積達273公頃的柏葉區(Kashiwa-no-ha)。該區原本是高爾夫球場和美軍用地,2000年開始通過「官.商.民.學」——由千葉縣和柏市政府、東京大學、千葉大學、企業和市民合作,將它打造成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在創新產業方面,它有全國最大共用工作空間的柏葉開放創新研究所(KOIL),鼓勵人才和資訊交流,配合創業專家支援、國際競賽、大學科研,全方位構建創業者網絡。其中我頗看好以日光和人工栽培低成本、高產量農作物的「植物工廠」。不過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充滿3D打印機等高科技設施的KOIL,天花板刻意用上粗糙水泥,象徵一切仍在建構,未有定形。

 

而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馬來西亞,近年也發力追趕,銳意發展智慧城市項目。它的「依斯干達經濟特區」(Iskandar Malaysia)毗鄰新加坡,兩地儼如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模式。該區佔地達22萬公頃,大香港約一倍,區內規劃了5個旗艦區發展,主要賣點是低炭綠色房地產、旅遊(亞洲首個「樂高主題樂園」)、金融及創新科技(新加坡的後援)。當局表示,該區已製造了80萬個就業機會;同時也吸引了外來資金逾700億馬幣(約1,225億港元)。不論日本抑或馬來西亞,也在發揮自己的強項推動創新經濟。香港的強項呢?我們一向是滙聚中西文化、懷抱中外人才的地方。産處不如聚處,因此政府應在落馬洲河套區多花心思,例如透過稅務優惠,廣攬人才,這才是激活香港經濟之道。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