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2

新舊經濟模式可磨合 香港須新思維 趕上共享時代 - 香港經濟日報

新舊經濟模式可磨合  香港須新思維  趕上共享時代

 

近年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席捲內地,繼「打車」App大戰後,共享單車接着「火」起來。中國國家信息中心更預期,內地共享經濟年均增長可達4成,到2020年將佔國民生產總值10%以上,可見其潛力無可限量。共享之路上相對落後的香港,在法例和舊經濟既得利益者的爭議下,這種新經濟模式觸及多方神經。有專家認為,香港想把握共享經濟帶來的新機遇,就務必要從上述兩方面的爭議着手,避免出現新舊經濟「兩面不討好」的困境。

共享經濟的定義並無定論,大都強調將「閒置」或「未盡用」的資源跟他人共用,由住宅、汽車、家電,以至知識、時間、資金、技能等無一不能包含在內。「由於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極為寶貴。當中其實有不少閒置的資源可重新利用,如單車、汽車、住屋等等,可以更有利人們工作,又可以物盡其用,提升社會效益」。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鄧淑明表示,共享經濟的潛力龐大,其中的特色是中介平台與服務提供者採取分賬形式營運,意即中介平台收取部分收入後,其餘的就落入車主、屋主等服務提供者之中。換言之,這可為服務提供者提供另一個收入來源,為他們提供了多一個向上流動的渠道。

根據2015年普林斯頓大學Alan Krueger教授以Uber內部數據的分析,近5成的Uber司機為18至39歲,當中9成人學歷達大專或以上;而只有不足3成的18至39歲青年為的士司機,他們當中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不夠一半。鄧淑明分析:「可見愈高學歷的人,愈願意擁抱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既能為年輕人幫補收入,特別是高學歷的年輕人,又可解決失業問題,實為一舉兩得。」

旅遊業須融入共享思維

根據國際經驗,旅遊業相當受共享經濟模式影響。近年停滯不前的香港旅遊業,能否藉共享經濟再創高峰?「參考Airbnb的經驗,9成使用Airbnb的旅客期望感受當地人生活,喜歡留在小區消費;停留日數和消費額都較一般旅客高出兩倍。」鄧淑明相信,香港每年旅客量達5千多萬人次,如能善用共享經濟,將可為旅遊業增加龐大收益,甚至擴展至過去較難獲益的非熱門景點。

脫離傳統旅行社和導遊服務,一個使用共享平台的旅客,將會採用完全不同的旅遊方式。他們會在Airbnb網站或酒店比價平台預訂民宿或酒店,再用App尋找當地餐廳享用美食,走出旅客區租用共享單車遊覽小區。然而,旅遊行業產業鏈較為複雜,共享平台會使傳統旅行社提供的代訂機票、酒店、導遊等服務的生存空間將愈來愈小,故本港旅遊業界應加強發展創新科技,甚至考慮迎合共享平台模式,才可捕捉新機遇。

港共享經濟發展阻力多

共享機遇擺在眼前,連鄰近的中國內地亦已百花齊放。然而,對於香港共享經濟的發展情況,鄧淑明卻不敢樂觀,因政府對新經濟模式規管保守謹慎,導致發展未如理想。舉例說,共乘服務如Uber觸犯了《道路交通條例》,立法原意為規管私家車充當「白牌車」作出租或載客取酬的用途,及保障乘客安全。一經定罪,會被判罰款及監禁,甚或吊銷汽車牌照;而短租房間形式則觸犯了《旅遊業條例》,只要是少於28天的無牌短租即屬違法。「這兩項『共享經濟』的項目雖然是『違法』,但法例應要與時並進,對新經濟模式應採取寬鬆的態度。當然,共享經濟也要說服各地政府可帶來的經濟利益,高於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方能有力爭取合法化。」

被問及傳統經濟會否與新經濟有惡性競爭,鄧淑明認為這種新經濟模式反而會把「餅」做得更大,而非單純蠶食「舊經濟」的收入。她引用曾在奧巴馬時代任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Alan Krueger教授,對美國擔任Uber司機的勞工市場的分析,發現這個業務創造了成千上萬的賺錢機會,當中包括因車費較廉,選擇乘坐的人多了,使所有出租車從業員包括傳統的士司機也一一受惠。

論到共享經濟的出路,她指出現時可有兩大方法應對,一是由舊經濟收購新經濟的平台,以便兩者營運,如2013年租車集團Avis Budget Group以5億美元(約39億港元)收購共享汽車平台Zipcar,各取長處,互補優劣;二是徵收稅項,如英國的倫敦,美國的威斯康辛州、內華達州等,製造較公平的競爭環境。她又提到,香港政府應改善眾籌平台,如開放政府身份核實制度和為投資者設立保險制度等,好好設立眾籌指引,讓眾籌平台能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