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完善空間數據 港保大灣區龍頭地位
國務院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是中央對總人口7,000萬人,包括香港、澳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廣東省9個城市合作發展的策略。
文件提到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涵蓋未來16年各市的角色,規劃綱要對我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11章文件中,提及香港的次數最多,達97次,澳門89次,廣州和深圳分別是39和38次。
那麼,香港的優勢是甚麼?許多人都會列舉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以及廉潔政府和高效政府服務等方面。除此之外,香港其實有另一個優勢,可以在大灣區建設中擔當領導角色,卻鮮為人知。
空間數據服務平台 港早引進
在規劃綱要的第五章和第八章分別提到的兩個平台,讀者也許不太陌生:「空間數據服務平台」和「應急協調平台」。文件指出,要「加強粵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統一標準,開放數據端口,建設互通的公共應用平台」,其中包括「空間資訊服務平台等資訊基礎設施」,以拓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區」(第五章「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此外,亦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應急協調平台,聯合制定事故災難、自然災害、公共衞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合作能力。」(第八章「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第五章中的「空間數據服務平台」,即是我過去多次提出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以地理空間資訊為軸心,連繫所有公共數據。這個CSDI是城市管理的基礎設施,開放予公眾的平台也可鼓勵創新,因此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
公開實時數據 促進新經濟
為甚麼?因為單一數據集(例如主要幹道車流量)作用有限,但如果把不同來源的資訊整合——例如天氣、大型活動、突發事件、地鐵巴士的客流量和行車實況,加起來才可拼湊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令要出門上班的你,或負責調度交通的部門,以至政府高層都能對路況有全面的掌握。
公開這些實時數據更有助初創企業開發各種利民的應用程式,對促進新經濟極有裨益。而最方便連結起這些零碎數據的,是地理空間位置。
據估計,8成數據和地理位置有關,因此數據附上位置資訊,順理成章。
同時,跟私人企業不同,他們往往以手機或身份證號碼,把客戶不同的資料連結供內部運用,但在政府開放的數據上,這當然不可行,因為涉及私隱。
應急協調平台 地圖顯示資訊
有了CSDI這個基礎設施,在此之上便可以建立不同用途的資訊平台,如「應急協調平台」或英文叫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COP)就是在某一個主題下,以地圖顯示各項相關資訊。
例如日前九巴因派更系統失靈而令屯門巴士延遲出發,適逢上班時間,令有些市民要等上一個小時才可上車。大家都埋怨巴士公司沒有及早通知,否則可以乘搭其他交通工具。我想,如果政府當局和市民都能在一個COP平台或相關應用程式上,看到上班上學時段的綜合實時交通資訊,包括人龍情況,大家便可早作準備。COP讓管理當局和市民掌握整體情況,這在大型活動安全、疾控監察及救災時更為重要。
城市儀表板 有效監察政府表現
1月初政府宣布在今年底推出城市儀表板(city dashboard),這也是在CSDI之上的一個重要建設,以簡單易明的圖表,讓市民監察政府表現。例如美國洛杉磯市長加爾塞特(Eric Garcetti)在2013年推出的「市長儀表板」,不斷更新資訊如家庭租金負擔、貧窮人口、交通意外、巴士準時度、求助熱綫回應時間等,令政績好壞無所遁形,是個優秀的示範。
其實,香港政府早於20年前已開始引進空間資訊作分析決策之用,遠早於大灣區同儕;去年地政總署更率先把多個不同政府部門的數據集以地圖呈現,儼然半個CSDI。現在,中央這個規劃清晰標示要建設這些平台,因此香港政府應該加快腳步,首先完善本地這些空間數據基建,並把先進經驗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分享。
廣州、深圳等城市近年突飛猛進,國際視野逐漸增強,香港要確保自己的龍頭地位,是時候加把勁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