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4

中央資訊平台應對天災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中央資訊平台應對天災

 

颱風「山竹」過後,香港人經歷了意想不到的「返工」噩夢,政府成為眾矢之的。如何避免災後混亂情況再度發生,是大家要冷靜思考的問題。作為資訊科技的從業員,我認為這次的教訓是,政府如能及早完善資訊通報及整合機制,在充足的資訊下,自然可以有更佳的決策。

 

當市民向政府熱線1823投訴家居附近大規模塌樹或交通燈故障,999收到馬路被飛墜物件阻擋,消防處接到有人被困的報告時,有沒有一個中央資訊平台實時整合這些零碎的數據,並連結巴士、港鐵停駛的資料,再標示在地圖上作全面分析?答案是沒有。市民在10號風球當天,透過社交媒體互傳各區風災片段,大家憑支離破碎的資訊,估算風災破壞,政府何嘗不是這樣!

 

由於部門之間欠缺一個實時中央資訊平台,資訊並不互通,所以實行應急措施未如預期理想。

 

聯合國201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城市需要具「及時和有效抵抗、吸收和適應災害的影響並能轉型和復原」的抗禦力。

 

良好的城市抗禦力規劃,是因應未來趨勢和潛在問題做準備:如水災發生前要修建河道和水渠來增加地區的排水能力;在人口老化的地區增加醫院和診所,以備發生疫症時,把較容易受傳染的人口盡快送院治療等。至於災害發生後的重建復原,一個以地理資訊系統(簡稱GIS)為基礎,能顯示各個部門所有相關資訊,包括資源、應變團隊狀況的中央實時地理資訊系統Common Operating Picture(簡稱COP),是相當重要的元素。COP一方面能讓各政府部門清楚自己的職責和所負責的區域,另一方面更可作為臨場指揮統籌的平台,讓指揮官即時了解最新而全面的救災情況,發出命令和調撥資源。在COP協助下,救災團隊才能夠各司其職,以最高效率拯救市民的生命及財產。

 

在一片責難政府聲中,大家可有留意以往颱風過後,經常受注目的國際航運服務沒有成為媒體焦點?原因是香港國際機場在上星期一(17日)早上已迅速回復運作,通宵疏導旅客,並於颱風後的48小時內妥善安排2000班航機升降,即平均每1.44分鐘就有一班機起飛,效率之高和復原之快,令人驚嘆。運作暢順的背後,正是透過GIS打通機場內外各個部門的實時狀況,讓管理當局能夠全盤掌握情況,決策可以客觀實在。

 

隨着全球暖化,這些超級天災相信會日趨頻密。完善通報機制、建立貫串各大政府部門的COP和及時充分利用地理空間數據實在是當務之急,妥善處理天災是全民所望,也是智慧城巿之道。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