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3

無人駕駛大潮難阻 港需及早裝備 -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無人駕駛大潮難阻 港需及早裝備

 

日前Uber無人駕駛車輛在美國撞斃行人,不單令該公司的測試計劃暫停,也引發無人駕駛安全的疑慮。不過,今天各大車廠、軟件公司以至科網企業都厲兵秣馬,異口同聲表示要推出無人駕駛車輛,看來這股全球潮流不會逆轉。

 

車主使費減 助改善污染

 

無人駕駛的其中一個好處,是令私家車主使費大減——正如Uber CEO指,今天出外「打的」,成本不菲,估計出租車每英里要花費2.5美元(約19.5港元,和香港的士首兩公里的收費相若),比私家車的80至90美仙(約7港元)昂貴得多。不過,投資銀行瑞銀集團估計,自動化、競爭和共享模式等因素,會驅使無人駕駛的出行成本大幅下降八成至不足50美仙(低於4港元)一哩,較私家車廉宜一半,預期香港車主每年可省下近5萬港元。

 

而且,信用評級公司惠譽國際指出,每部汽車平均96%的時間是泊在停車場,如果計算維修、折舊、保險等開支,私家車是最浪費的消費品。因此共享的無人駕駛的士預期會大受歡迎。

 

同時,由於主要是電力推動,空氣污染會大幅改善,加上預計電腦較人腦更能有效調控車速,所以現在因交通事故令每年全球百多萬人死亡的情況也應改善。

 

結合四周資訊 疏導交通更安全

 

無人駕駛之所以可能,在於把四周資訊結合,從而辨識行人、車輛、路牌等,它不單可以作V2V(汽車對汽車)及V2X(汽車對行人及基礎設施)的連繫溝通;同時,透過雲端人工智能技術,滙集智能汽車及道路基建的大數據,經中央系統分析後,能夠協調路面上的智能汽車,既可疏導交通,也令出行更安全和節能。

 

因此,無人駕駛的關鍵是數據的充足度和演繹的準繩度。有份開創Google無人駕駛的史丹福大學教授Sebastian Thrun舉例,早年的無人車難以分辨路上飛來的是一個膠袋抑或是一個小孩。不過,電腦會不斷比對不同感應器接收到的資訊,車隊間也互相學習。因此,多家顧問公司也不約而同地估計,大約到2030年,無人駕駛的士會逐漸普及。

 

在中國,處於研發無人駕駛領導位置的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日前甚至稱,於三五年內,「相信在完全開放的道路上,能夠替代司機的車就會出現。」

 

香港要迎接無人駕駛這個大潮流,盡早享用它帶來的好處,須及早裝備。3月中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有一個關於香港無人駕駛未來發展的會議,其中一個主要討論項目,就是關於施政報告建議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的詳情。

 

觀乎討論文件的內容,這個智慧燈柱上似乎欠缺了一項重要的內容——空間數據的發放及接收裝置。因香港樓宇密集,定位系統易有誤差,有了準確的空間數據,再配合物聯網和5G,無人駕駛才有望順利推行。

 

數據充裕 無人駕駛成功關鍵

 

此外,正如上文所說,無人駕駛成功的關鍵之一是數據是否充裕,故此,一站式的數據「超級市場」(行內叫「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是必備,收納智慧燈柱發放及接收的數據之外,內裏也應包含本地獨特的路況,例如每年都不乏的襲港颱風;複雜的路牌指示;行人路和馬路上不同使用者的情況,如穿插其中的木頭手推車等。

 

這個CSDI如果能與來自智能手機的數據結合,並開放予公眾,有利香港開拓創新科技。

 

投資銀行高盛推斷,全球無人駕駛的士到2030年市值將接近3,000億美元;而《2017智能網聯白皮書》則預計,智能汽車到2020年在內地的市場規模會逾千億美元。

 

總體而言,中外一致看好無人駕駛。香港是不是也應思考如何參與其中,力圖分一杯羹?

 

Google早前申請了一項專利,可自動調校車身硬度——在撞車時,如撞到的是硬物如汽車,車身會變得僵硬;如撞到人的話,它會「放鬆」減緩撞擊。隨着無人駕駛技術不斷演進,預期屆時它既能改善生活,也是龐大商機,因此,香港應趕緊裝備,不要錯失智慧城市為我們帶來的機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