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6

連結初創與投資者 香港應擔當中介促成生態圈 - 香港01

網上版請按此

 

連結初創與投資者 香港應擔當中介促成生態圈

 

内地估值達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又稱「獨角獸」)達80多間,佔全球同類初創的43%市值;其中金融科技(FinTech)的獨角獸總值高踞14個行業之首,超過7,000億人民幣。為什麽號稱與紐約、倫敦並列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卻成就不了揚名國際的金融科技獨角獸?

 

英國財政部和安永(EY)去年聯合發表的《中英金融科技行動指南》中,指出促進FinTech和創科發展,需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人才、政策、需求和資金等四個範疇。我以此比較一下中港情況。

 

「人才」方面,據專業社交網站《領英》在2016年的調查,內地有多達760萬個金融服務從業員,其中50萬個受過高等教育並在外國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才,以及一萬個金融科技專才。而根據香港政府2016年的統計資料,我們目前已有25多萬個從事金融服務業人員,佔勞動人口近6%;而本地大學在不同的國際排名中都表現出眾,加上去年《施政報告》銳意加強人才庫,香港在人才方面當可應付。

 

「政策」方面,內地的金融科技業之所以異常蓬勃,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球指,內地金融業發展這樣蓬勃,原因是規管相對寬鬆和具彈性。這造就2016年內地手機支付金額高達人民幣157萬億(191萬億港元)的驚人數字,比美國的總和多11倍;而且不斷增長,2016年就比之前一年上升了46%;2017年第三季又也比之前一年同期增加了四成。

 

香港的政策向來比較謹慎,手機支付發牌也是一年半前的事,幸好我們正努力追上,除了《施政報告》承諾會修改窒礙創新的條文,不少措施也在起動,例如政府委託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剛於去年底成立一個佔地8,000呎的「知創空間」,透過技術支援和知識分享,協助初創企業及創客,將創意轉化為工業設計、原型及產品;而啓用一年的數碼港Smart-Space FinTech專為金融科技初創而設,這個共用工作間佔地35,000呎,設有資訊實驗室、金融科技展示廊和多個培訓室,協助初創、著名的創業加速器和業界合作夥伴研發金融科技產品,促進發展。

 

至於「需求」方面,麥肯錫指內地手機支付金額向上移動一個百分點的,代表800億美元的增長。

 

在「資金」方面,更是中國的強項——據安永估計,中國在2016年於金融科技領域的直接投資達65億英鎊(約650億港元),位居全球第一,按年增速超過兩倍。可是,創投資金硏究機構Pitchbook的數據顯示,全球對處於創業早期企業的投入,包括種子資金,過去十年投資單數逐年攀升,至2014年的一萬三千多宗是最高峰,之後回落到2017年的不足六千。換句話說,現在初創要籌集資金倍感困難。

 

要促進初創的發展,為它們營造有利的環境,除了政府帶頭外,連結初創及投資者更是關鍵。另一方面,香港本身資訊發達、資金充裕,為什麼不擔當一個中介角色,撮合初創和投資者?

 

基於這個理念,智慧城市聯盟旗下的投資委員會即將成立一個商務配對平台「領智網」(LinkedSmart),在擁有資深商管經驗的投資委員會主席顏林軍領航下,連結初創及投資者,並於去年九月已率先與「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聯盟」簽定協議,合作連結中港以至全球投資者及初創企業——目前在平台上的國際投資機構已達30多個。希望藉此進一步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促進全球資商務及金配對,推動創科發展。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