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智慧出行須開放資訊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出行須開放資訊

 

交通擠塞是很多城市的「痛點」,香港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政府上星期五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首先就是談「智慧出行」。

 

其中提到「智慧城市發展需要公私營機構、學術界和市民大眾的緊密協作」,我實在非常同意,這正是我一直倡議的「智慧城市3.0」的關鍵元素,即社會各界合作,群策群力地建構一個宜居城市。

 

因此,政府矢志「於2018 年將現有的交通資訊應用程式整合為一個綜合流動應用程式,方便市民規劃行程」,「在2018年或以前逐步透過流動裝置和在2020年或以前逐步透過設於政府公共運輸交滙處及有蓋巴士站的資訊顯示屏,發放專營巴士實時資訊」,肯定是便利出行的舉措;而且不少實施日期指明是2018年,明年已可望成事,能不令人鼓舞?

 

採集方法落伍

 

不過,當我細看詳情,尤其「智能運輸系統及交通管理」中,提及「安裝車內感應器讓駕駛者接收實時交通資訊」、「於2020年在所有主要幹道安裝約1200個交通探測器,提供實時交通資訊」,用意雖然甚佳,可是方法實在有點落伍。

 

其實現今我們已可運用更佳更全面的方式,採集和更新交通資訊。例如智慧杜拜(SmartDubai)有系統能夠收集駕駛者和乘客不記名的手機數據,以助運輸官員分析繁忙時段的交通流量,制訂減少塞車和提高交通安全的措施。

 

在香港,根據統計處的資料,去年中已有八成半居民擁有智能手機,今天相信不止此數。而坊間早已在此動腦筋,例如透過共享即時路面情況的應用程式,由道路使用者上報資訊,集腋成裘,讓人知道路上事故及其他危險狀況,更可根據路況,預測到達目的地的時間, 不過目前數據只限參與者提供,並不全面。我想,如果能再進一步,由各個流動通訊電訊商把不記名的手機數據公開,道路的哪一段停留不動,哪裏通暢無阻不就一目了然嗎?

 

當然大前提是把公共資訊開放。香港年前和紐約、 倫敦並列為「紐倫港」,我們在開放資訊上卻仍然落於人後──紐約早於2012年立法,規定到2018年底前所有公共數據都要在一個單一平台上公開,而並非停留在「鼓勵參與」的階段。至於香港和紐約市民都關心的個人私隱問題,篇幅所限,下次再談。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