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各國推動智能數碼身份
以「智慧國家」為目標的新加坡現正邁向更先進的電子身份領域,獅城的全新國家數碼身份(National Digital Identity)是一個手機程式,以加密方式驗證網上身份,並可憑此簽署文件和進行多種網上交易,例如醫療和銀行服務,令人不用再牢記在不同機構使用的名稱和密碼。該程式現正進行為期6個月的測試,預計3年內正式實施,代替2003年推出的SingPass。
與SingPass比較,新的手機數碼身份運用公共鑰匙基建(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來加密,較現時要輸入短訊(SMS)傳送過來的一次性密碼更加方便,亦毋懼黑客盜取。該系統預料還會包含生物識別作加密技術,並支援應用編程介面(API),以便私人公司參與。
日本的電子身份證My Number於2016年初推出,對這張有12位數字編號的智能身份證,當地國民初步反應不太積極,推出一年只有接近1000萬個申請。除了系統故障、初期應用範圍較小等問題外,也有私隱的憂慮。英國於2016年5月推出一個名為Verify的系統,讓國民可用不同的方法去證實自己的身份,一旦驗明正身,便可使用gov.uk上至少15項政府服務,從個人稅務賬戶、退休金,以至汽車牌照事宜等。
澳洲Govpass諮詢充足
澳洲的電子身份Govpass平台現正處於測試階段,我很欣賞他們能以長達12個月時間,廣泛徵詢國民有關電子身份的私隱和安全性的意見。這個名為「可信賴數碼身份框架」(Trusted Digital Identity Framework)的諮詢,剛於今年10月下旬結束,目的是要謀求國民共識和信任, 這正是智慧城巿3.0與民同行的精神,攜手為即將推出的數碼身份建構一套全國認同的法則。
香港應該汲取外地經驗,令我們推動eID更流暢。同時,近年銀行界都討論如何改善KYC(認識你的客戶)流程,現時每次開戶,銀行都要審查客戶的身份、背景、資金來源、開戶用途等,如果是企業客戶,更要交代股份的實益持有人及股權架構等資料,過程冗長不便。如果將來eID與所有金融機構的KYC平台可以共同發展,這個綜合平台在方便市民之餘,更可考慮開放給境外人士,更為未來大灣區鋪路,進一步鞏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