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 + 創意 = 造福大眾
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指出,在未來三、四年,抗衡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將會成為很多「智慧城市」的主要指標。香港這個國際都會當然不能置身事外,我們的中小學生也發揮創意,以資訊科技幫地球一把。
去年,教育局和Esri中國(香港)及香港教育城結成「戰略合作夥伴」,跟十七個來自政府部門、本地大學、主要的學校議會和非政府組織的協辦機構,聯手舉辦「全港校際氣候變化跨課程專題比賽2016/17」。今年四月,比賽進入評審最後階段。我身為主評判,看到參賽隊伍的中小學生精采且甚具創意的演示,不禁為他們喝采。同學的研究或發明大都圍繞身邊事物,例如香港的夏天特別長,所以很多同學都對如何降低城市溫度深感興趣。
針對香港氣候 度身設計
有隊伍想研究坊間用作降低室溫的設計,包括外牆綠化、玻璃幕牆和水簾,便比較哪一種效果最好最環保;另有同學看到香港綠色和平的研究,發現市區和郊野的溫度可以相差達攝氏五度以上,於是想到研究市區公園內不同物料,以至顏色和設計等特質,比較為城市降溫的效果,認真度和實用性令評判也連聲叫好。
研究觀察入微 意見中肯
對應附近新樓宇落成帶來的熱島效應,可以用甚麼天台綠化方式更有效令周遭降溫,以及影響微氣候的改變,是奪得傑出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大獎的研究題目。同學對比多年來城市化對社區面貌的影響,巧妙地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兩項技術,模擬降雨和風向氣流,對比樓宇出現之前和之後的情況,分析具體而實在。又有隊伍用GIS研究在社區引入單軌電車系統,減少碳排放量,也是好建議。
這次校際比賽中研究項目組別有不少觀察入微的研究,各隊伍在研究的題目和方式上花了不少心思,有一組參賽隊伍多次實地考察一個社區內垃圾箱和公共回收箱的使用情況、訪問居民和校園師生,也參考外國例子等,之後提出建議,譬如同學發現不少公共回收箱位置不佳,人流稀少、太接近垃圾箱或是外貌髒亂,影響市民使用,都是中肯的意見,也反映參與的同學態度認真。不過,有個別隊伍的研究只集中在學校或一兩個地點,如果可以擴大研究的範圍,數據也許會更全面。
發明品各組別都發揮了天馬行空的創意,例如有同學以「粗生」的藻類掛在燈柱,吸收汽車的廢氣;有同學想到民居式自家製發電器,以自來水的水壓和污水發電,意念可喜;有學校想到用蚯蚓分解廚餘,製成營養豐富的肥料,解決堆填區爆滿之餘,更可能是一門生意。不過或許時間關係,個別作品在可行性和實用性有待加強。
篇幅所限,未能盡錄精采的研究和發明。在此我再次恭賀各支得獎的隊伍,也期望同學除了埋頭尋找資訊,亦要抬頭觀察世界,才可以對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因為創新創意最終目的,就是要改善社會,造福大眾。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