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城市每日賺1小時
港府早前宣布今年下半年會開展智慧城市發展的諮詢,身為「智慧城市聯盟」(Smart City Consortium)的一員,我們當然不敢怠慢,在8月上旬便舉行了兩場討論會,積極滙集業界意見。討論的範疇相當廣泛,涵蓋物聯網、電子身份證、電子健康、金融科技(FinTech)和環保科技等。
除了兩場討論會,我們也透過電郵收集公眾意見。我們的諮詢將於9月10日結束,整理所得之後會呈交有關當局,希望令政府明年出爐的智慧城市藍圖更加完善。
早前有一個名為CITIE(City Initiatives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暫譯為「科技、創新及企業家精神的城市倡議」)的國際性評估,檢視全球40個城市運用科技創新的進程,與智慧城市的主張不謀而合。
港處「建設者」階段
它把城市劃分為四個階段,包括「前列者」(front runners),其次的「挑戰者」(challengers),第三位的「建設者」(builders)以及第四的「摸索者」(experimenters)。評估的亞洲城市當中,新加坡是唯一位居「前列者」的城市。這也是意料之內,因為新加坡早於2014年已把發展「智慧國家」(Smart Nation)定為國策,從上而下大力推動,並打算把相關經驗和技術出口。市場研究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估計,在2025年前,智慧城市技術單在亞洲市場,每年的市場需求將高達1萬億美元,數額之大令人咋舌。
那麼香港呢?暫時與日本的東京和澳洲的悉尼等城市,同處於第三階段的「建設者」。
雖然各種評估準則不一,也許有主觀成分,但不失參考價值。譬如9項評估準則當中,香港在能否充分運用數據改善服務和促進創新方面,分數最低。這樣的「成績」不怎麼令人意外,其實近年政府和不少公私營機構已着力與大眾分享資訊,不過似乎各有各做,少有整合的平台;同時亦未必會照顧到使用者,尤其手機程式開發者的需要。
例如有巴士公司的「到站時間預報」服務十分便利,但只限於部分巴士公司,未有惠及全港乘客;政府的數據公開方式也為人詬病,採用的下載格式並非App開發者需要的API,因此每次下載使用也要一番工夫。我的同事就不時也要這樣,因為我們贊助了全港中小學生免費使用自家的地理資訊系統軟件,為方便同學運用本地政府數據來研習,我們惟有勤於把數據轉換格式,甚為耗費人力時間,想來不禁失笑。
芬蘭赫爾辛基堪稱典範
在公開數據以至智慧城市發展上,芬蘭的赫爾辛基堪稱典範,連研究智慧城市專家Boyd Cohen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人Joe Pine也齊聲稱譽。開放數據是該市策略的重點,目前它公開給市民和機構的數據集(dataset)有1200多個;而且鼓勵不同的開發者合作,每年舉辦為數不少的活動例如「編程馬拉松」(hackathon),雲集了建築設計界、工程界、建造界,以及地理資訊系統專家和lT從業員(遊戲開發者、程式設計師、介面/使用經驗設計師等),共同研究建築相關的課題。
赫爾辛基最為人稱道的,是以一個小區Kalasatama作為智慧城市的實驗場。Kalasatama意即「盛宴」,前身是工業區的海港,位置優越。區內除了各式環保設計之外,它更鼓勵創新服務,目標是「讓大家每天多賺一個小時」,服務的方向是為市民省時和帶來便利。
獲批的新服務會有小額補助,大約1000到8000歐羅不等(約8800至7萬港元)。不過,對開發者而言,最難能可貴是可在真實的用戶和公司身上試驗, 從中取得用戶的回饋,對初創公司改善服務以至營運也甚有幫助。
Boyd Cohen指出,要成功建設智慧城市,一方面要由政府帶頭推動,例如建立電子政府和物聯網絡等,同時結合全民參與。此外,政府和市民的心態也要調整:市民再不是單純的受眾或客戶,而是要晉身成為參與者,一同改善生活。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