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香港有望輸出智慧城市服務
貿易發展局剛發表了關於沙地阿拉伯商機的研究,指該國要發展智慧城市,「為香港公司帶來龐大商機」。
不少中東國家也熱切發展智慧城市,因此4月在會展舉行的國際資訊科技博覽上,見到阿聯酋的支援服務部助理副部長HE Eng. Nadia Al Naqbi,率領不同政府部門的局長到訪並不意外。他們對多種智慧城市的創新科技均躍躍欲試,期間大家又交流了建構智慧城市的經驗,尤其物聯網、網絡安全及智慧政府等方面。
其實,香港近年在發展智慧城市的經驗,大有可供外地借鑑之處。例如在博覽場內智慧政府展館的智慧燈柱,它的定位資訊讓路人和視障朋友知道準確位置,當中由中文大學研發的影像傳輸技術,做到成本低而效率高;而明年才推出的「數碼個人身份」(eID)也展示了如何以生物認證(包括人臉識別、指紋鑑別、虹膜辨識及聲紋辨識)技術確保網絡安全。
不過,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場內84吋的「城市儀錶板」示範,利用不同政府部門的開放數據,以地圖、符號、圖表、實時影像等呈現市民關注的問題。例如當天所見,儀錶板上羅列了全港幾個大區域和三條海底隧道的實時平均車速、泊位情況、分區溫度和雨量等,據知稍後會陸續豐富內容,包括加入城巴和新巴的到站資訊等,令市民出行更有預算。
以資訊改善生活的更有土力工程處的「聯合運作平台」。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日前在網誌上介紹了這個新平台,正是我多次提到的「應急管理聯合運作平台」(COP),它集合了多個工務部門的資訊,包括90個雨量站的最新數據,以及其他部門的緊急事故如山泥傾瀉報告,資訊上載到雲端伺服器加以綜合,並在一個大屏幕前顯示緊急事件的分布狀況,以決定應變行動。香港即將踏入雨季,這個今年才試用的系統肯定大派用場。其實在香港步伐這樣急速的都巿,一個綜合各方資訊以作統籌的平台,是每個政府部門也需要的,這樣才能有效回應市民的要求。
香港可以輸出的又何止這些服務!日前傳來捷報,在剛結束的「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代表團獲過百獎項,連同今年,香港因商品化程度高、專利多,獲專業評審認可而五次奪得「全場最高榮譽大獎」,成為參展地區之冠。而獲獎的公司在其後較易獲投資機會,事實上已有約七成參展科研項目成功商業化了。
以上提及的服務和產品,不單改善生活,也大有機會出口外地,如銳意推動創新的中東國家、天災頻繁的東南亞、因急速發展而問題叢生的新興城巿。善用科技,可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捷和舒適,我期待未來能夠見證更多為城市解決問題的智慧方案誕生!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