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大灣區商機】港人入大灣區參與「新基建」?專家:視野・雙語能力仍比內地突出
5G 年代來臨,發展機會處處,香港青年如何把握機會?
「『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研討會」日前舉行,講者之一、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向 SME.hket 記者表示,近年政府經常提及大灣區擁有大量機會,尤其基建項目更是重中之中,中國倡導的「新基建」範圍涵蓋全國,全世界,並不局限於大灣區。她認為核心方向有三:
(1)通訊網絡基礎設施(如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新技術基礎設施(如:人工智能、雲端運算、區塊鏈),以及算力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智能運算中心)。
(2)「融合基礎設施」設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智能能源基礎設施,以支撐傳統基礎設施的升級、進化及整合的新型基建。
(3) 創新基礎設施,如科教基建、產業技術創新基建,以此支持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發等活動。
香港政府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等等,幫助香港青年回國內創業,鄧淑明說:「我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爭取實際經驗,因此工作體驗項目無論在香港、大灣區或其他也值得鼓勵,因為可以拓闊視野,得到1=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珍貴經歷。」
鄧淑明指出,香港青年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香港的教育質素國際知名,尤其在雙語和國際視野比內地突出。但如何在創新創業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年輕人要在項目中了解自己的強弱,思考如何在競爭下突圍而出,才可令上述資助更有意義和效益。」
鄧淑明分析,香港主要在金融和基礎科研方面能在大灣區發揮所長。她解釋:「香港有融資優勢,正如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巴曙松指出,香港有條件成為支持新基建的融資中心。香港人應努力在跨境金融等領域加強內地新基建的實力。」
基礎科研方面,鄧淑明說:「內地基礎研究不足阻礙科技發展,而香港有不少頂尖的科研基礎更勝內地。事實上,香港雖然在科研成果商品化雖有待改善,但香港的基礎研究國際知名,如《SCImago 期刊及國家排名榜》(SJR),根據學術論文獲引用的次數及影響力(H-index),從1996年至2019年,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在全球 190 個經濟體中排第 10(美國第一、中國第三);另一個網站Guide2research在今年的《計算機科學與電子尖端科學家排行榜》,以研究人員的學術質和量(即H指數)、被引用次數等評估,香港也在全球 54 個經濟體中排第 12(美國第一、中國排第五),可見本港科研實力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