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城市發展 公私協作事半功倍
我創辦並擔任榮譽會長的「智慧城市聯盟」(SCC),早前與畢馬威、中電、數碼港等共同發布的《智慧城市:未來香港2030》研究報告,探討如何促進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其中訪問了430位香港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初創企業、政府、非牟利組織和學術界等高層管理人員,探討公私營機構合作的情況。
公私營機構合作的問題,在2017年政府推出首份勾畫未來五年發展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有明確的立場:「智慧城市發展需要公私營機構、學術界和市民大眾緊密協作。我們會就智慧城市項目採用合適的推行模式,包括公私營協作......創新及科技局將設立專責的『智慧城市辦公室』,協調各政府部門和公私營機構的智慧城市項目,並監督進度和成效。 」這說法當時真是一新耳目,也令人期待。
政府即將再有新猷,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因此我們是時候審視一下過去3年的進度。
這次接受訪問的企業都指出,雖然它們很願意與政府合作開展智慧城市項目,但只有少數表示現正與政府合作相關計劃,大部分均指缺乏機會。
此外,受訪高管都希望政府與業界合作時採用公私合營模式;而政府衡量的重點應以「物有所值」為主,而不是價低者得。這樣企業既有機會為大眾提供優質的服務,又能賺取合理收入;對此我非常同意。
政府已多次表示要促進本地創科,因此應該身體力行,多加採用本地的科技方案。例如我之前提過以傳感器提升一向令人詬病的公廁管理質素,運用如室內雷達傳感器,監察廁紙供應、廁格空置情況、是否有人在廁所內跌倒等,亦可量度阿摩尼亞水平,令人可適時處理;另外,透過互動地圖儀表板,加強政府跟社會大眾的溝通,包括羅列出疫情下各項振興經濟及紓困措施、工資補貼及租金減免計劃受惠公司和僱員人數、開設臨時就業職位數目、各個就業計劃成效等,到新冠肺炎疫苗可以分發注射,也應公開列出每個獲發疫苗目標群組的分布和數量、每天更新接種人數、接種後有多少人有異狀等,讓大眾對事態發展一目了然,減少疑慮或揣測。
其實智慧城市成功的關鍵,除了美好的願景和完備的規劃外,更需要落實執行各項技術方案,而且私營機構往往更能跟上科技的步伐。
因此,與私營業界採用靈活創新的合作模式,可以令智慧城市的建設事半功倍。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