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善用地理資訊系統 規劃大灣區安老
香港人的壽命全球最長,根據一間保險公司的調查,香港人平均早在40歲已開始為退休儲備,比起其他大灣區的居民要早。不過,如何安排老年的生活,尤其85歲及以上「超高齡」的人生,不少人仍然一籌莫展。
港超高齡人口 10年後將急升
香港人口老化不是新聞,不過早前統計處的一個公布值得注意:未來50年的人口推算中,60歲以上的各個年齡組別在未來會先升後降,惟有85歲以上組別,10年後即2031年開始急升20年,到2049年起一直維持在比今天多4倍的80多萬水平。而他們對醫療的需求特別大,根據人口老化大國日本的一間研究機構估計,85歲以上的人平均每年醫療開支估計達100萬日圓(約7.4萬港元),其中住院費用佔了一半以上,因此個人以至整個社會也面對沉重的壓力。
人口老化問題史無前例,全世界也在摸索如何面對。日本目前的65歲或以上長者約3,600萬,內地情況也非常嚴峻,單以鄰近我們的廣東省為例,65歲人口在2020年預計會超過1,000萬,30年後更可達3,000多萬人。
公私營院舍並存 回應市場需要
同時,人口老化問題複雜,醫療只是其中一個層面。例如早前英國對安老服務的一個調查,訪問了3,000位年齡介乎45至75歲、分布於全英各地的人,他們7成多有自己的房子,因此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對於老年生活,他們關心的,既有精神也有肉體的需要:97%重視上網,以保持跟親友(83%)和世界(76%)的聯繫,也用來「煲劇」(51%);86%希望晚飯有熱食(英國不少地方只有午膳才供應熱食);8成認為要有行動自由;55%則希望繼續和老伴一起生活。
我想這跟不少香港人類同。其實,粵港長者人口逾千萬,因應經濟、背景和健康狀況,有人喜歡活動多元的度假式院舍、有人也許希望有24小時貼身照顧;有人追求平民化服務、也有人對優質生活有要求。
因此談到安老需要,應該一如房屋供應市場,有公營和私家院舍,各有特色,以回應多樣化的市場需要。
我認為處理這個問題,應該要由城市的規劃入手。
目前香港的安老服務為人詬病,一般人對私營院舍印象欠佳,而政府的宿位不足,輪候時間長達41個月,因此早有建議,夥拍廣東省尤其大灣區發展優質安老服務。
可是目前礙於粵港兩地在制度、文化等的分歧,令本地長者對北上安老充滿疑慮,問題亟待兩地政府梳理。
GlS滙集數據 助尋適合土地
然而,粵港融合是大勢所趨,在未來20、30年,相互在各個範疇肯定有更緊密的合作,而港人北上安老必是其中之一,這其中便牽涉土地房屋、交通、基建、勞動力等多個範疇。面對如此龐大複雜的規劃問題,地理資訊系統(GlS)就可大派用場。
GlS這個電子地圖軟件,能有效把所有和地點相關的數據資料滙集、整理、分析,以視像化方式呈現。
當局透過GlS,有助找尋適合的土地,例如斜度少於25度,減少平整成本;避免危險路段,距離與主要幹道和其他城市不遠,方便工作人員通勤和家人探望;公營院舍最好是政府用地,以免增加成本等。這只是第一步,之後要把其他要求加入規劃,例如針對不同客群的院舍。
美國西雅圖的例子可供本港參考。當地因為有不少創科企業進駐,過去10年職位空缺增加3成,人口也上升了23%,每天有至少60個新居民遷入,是全美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但當局秉持一個原則:在建造更多房屋的同時,也要同時照顧弱勢社群,以及保持相當的綠化地帶和公眾空間。
魚與熊掌兼得,難度不小。西雅圖當局於是進行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寬某些地段的可建樓宇高度,但同時要求發展商興建廉價房屋,又鼓勵業主改建車房、地庫、後院小屋等,為單親家庭提供更多平價居所,而屋主也可賺取額外收入。
當地法例規定每7年要盤點一次全市土地,方便檢視可建房屋的土地供應和密度與原先規劃是否相符。如果把這些複雜的分區規劃圖則和用地指引打印出來,至少有10吋厚,但用GlS軟件則簡單方便。
數據3D視像化 促進效率溝通
同時,運用GIS軟件的3D視像化功能,可把所有規劃流程在一個平台上進行--由收集數據、分析、圖像化、與其他部門和公眾分享,以至決策等,既促進效率,也令溝通更暢順。相比用硬梆梆的數據,3D視像化功能把資料以地圖、圖表、曲綫圖等顯示現有土地供應下可建造住宅單位的估計,並且預視發展之後對環境的改變,便利不同的持份者如附近居民參與其中,提出意見,促進社會和諧。
香港早於20多年前已引進GlS,是亞洲的先驅,因此在土地規劃上,可以主動和內地多交流,優化城市規劃之餘,更有助提升整個大灣區的競爭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