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如何提升香港創意產業能量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如何提升香港創意產業能量          

政府近年先後計劃撥款近3億發展藝術科技,如何可以有效提升本地文化藝術水平,進而鞏固內地「十四五」規劃中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內地近年大談國家文化大數據這個基礎建設,對香港也有參考價值。

文化大數據目的是打通不同持份者的數據,讓政府、文化團體、投資者、贊助機構都可用數據作為決策基礎,改善評核能力和營運水平,有助提升出品質素,令消費者受惠,同時為藝術工作者及科技人才提供職業及促進產業發展。

萬事起頭難,香港一如其他地方,文化數據雜亂,例如對「文化創意」的定義不統一:統計處結合聯合國的國際統計指引和香港情況,分為11個界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只針對8個界別,藝術發展局側重10個藝術形式;政府公開數據平台「資料一線通」(data.gov.hk)的文化資料亦很零散,從粵劇發展基金資助名單、博物館入場人次,到公共圖書館使用情況等。

數據零碎之外,數量也不足和欠缺多元化。內地文化產業研究員郭全中指出,文化大數據不僅數據量要龐大,而且格式須多元,有文字、音頻、視頻,數據有規則的也有不規則的,而且應該有「頻率高、實時性、全維度、在線性等特點」。

觀乎現狀,本地數據內容由主事機構各自為政,難以互通;而且數據都是靜態,如入座率、僱員人數、觀眾性別年齡特徵等,少有實時和網上活動紀錄。

此外,新興內容亦不能忽略,包括每天產生大量新聞和娛樂等內容的自媒體、仍然屬於小眾但潛力無限的非同質化代幣(NFT)和元宇宙。但要納入大數據的難度不小,因實時資訊主要掌握在電訊商和幾家互聯網巨企手上,牽涉龐大商業利益,如何促使這些企業分享資訊是個難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個人私隱問題。文化大數據牽涉到個人喜好,資訊敏感,需要有清晰嚴格的規管,以減少市民的擔憂,而先進科技可以提供協助。例如除了開放予公眾和商界的整合資料外,商戶或政府部門如果需要涉獵較深入的數據,即使當事人已事先同意,也須在每次收到這些要求後獲得通知,讓當事人有機會提出異議,保護個人資訊私隱權。同時,每次這些資訊被提取也會以區塊鏈(blockchain)紀錄供當事人查閱,由於區塊鏈有不能篡改紀錄的特性,可免卻資訊被暗地使用的風險。

下屆政府可能增設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我期望該局會積極研究建設本地文化大數據,進而與大灣區接軌,提升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能量。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