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走塑由源頭做起
疫情下外賣需求大增,促使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大幅上升。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0年的廢塑膠平均每日棄置量高達2,312公噸,而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更比2019年增加逾三成。
即棄塑膠餐具等的塑膠垃圾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危及人類健康,荷蘭有科學家便首度在人類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微小塑膠碎片),令人驚訝。為減少塑膠垃圾,港府近年積極推行回收再造,可惜並非每種塑膠料都可以循環再造。即使可進行回收,也因為塑膠回收價難以抵銷高昂的再造成本,令不少從回收箱收集得來的廢膠,最終仍是送往堆填區。
由於傳統的棄置塑膠餐具難以分解,持續遞增不但加重堆填區的壓力,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為此,不少人探求一些易降解並可持續的物料如牛油果核、植物糖分等製成餐具。然而,部分標示為「可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的餐具,含有一種叫聚乳酸(PLA)的生物降解材料,因為耐熱性欠佳,如製成容器工具,往往要混合多種化學添加劑和普通塑膠料。因此,這些可快速分解的餐具能否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問題,仍屬疑問。
其實,要減少塑膠垃圾,最持續可行的方法始終是源頭減廢。去年七月,港府就管制即棄膠餐具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建議在2025年內分階段全面禁用即棄塑膠及發泡膠餐具,禁用範圍除了包括餐飲業處所向顧客提供相關餐具外,亦同時包含銷售即棄發泡膠餐具予本地的最終消費者(包括餐飲業處所),冀求從源頭減少即棄膠餐具的使用量。
在落實相關政策時,當局必須加強對市民的環保教育和宣傳,讓市民及早培養綠色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自攜餐具。只有得到市民的參與,政策才能堅實執行,本港的塑膠污染問題方能得以改善。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