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建立文化大數據挑戰重重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建立文化大數據挑戰重重

本港的文化創意產業要持續發展,便須創建本地文化大數據。然而,本港的文化數據零散兼欠缺規範,對產業發展構成重重挑戰。

香港的文化數據一直各自發展,對「文化創意」的定義沒有統一。例如統計處結合聯合國的國際統計指引和香港情況,分為11個界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只針對8個界別,藝術發展局側重10個藝術形式;政府「資料一線通」(data.gov.hk)的文化資料亦很廣泛和零散,從粵劇發展基金資助名單、博物館入場人次,到公共圖書館使用情況等。

事實上,本地數據內容由主事機構各自為政,難以互通,加上數據多屬靜態,如入座率、僱員人數、觀眾性別年齡特徵等,少有實時和網上活動紀錄,造成數量不足兼且欠缺多元化的毛病。但根據內地文化產業研究員郭全中所指,文化大數據應集成「頻率高、實時性、全維度、在線性等特點」,有關當局必須反思改善。

本地文化數據內容同時也被批評為乏善足陳,一些新興事物如僅屬小眾但潛力無限的非同質化代幣(NFT)和元宇宙,仍被受忽略。同時,要納入大數據的難度不小,因實時資訊主要掌握在電訊商和幾家互聯網巨企手上,牽涉龐大商業利益,如何促使這些企業分享資訊是個難題。

至於大眾關注的私隱問題,更需要有清晰嚴格的規管。誠然,這方面可借助先進科技應對,如每次這些資訊被提取也應以區塊鏈(blockchain)紀錄供當事人查閱,由於區塊鏈有不能篡改紀錄的特性,可免卻資訊被暗地使用的風險。

近年,政府先後計劃撥款近3億發展藝術科技,證明香港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決心。我期望當局能廣擇善言,並積極研究建設本地文化大數據,以打通不同持份者的數據,好讓持份者可利用數據作為決策基礎,改善評核能力和營運水平,進一步提升本地文化藝術的質素。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