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規劃 打造「易行城市」
步行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有研究顯示,只要持續每天步行30分鐘,便能改善身心健康,既燃燒不少卡路里,也令人頭腦靈活。
改善步行舒適度增「安步當車」意慾
特區政府早於2017年《施政報告》就提出「行人友善環境」政策,即「香港.好易行」項目,鼓勵市民「安步當車」,減低市民對交通工具的依賴,從而改善空氣質素,但港人的步行意慾卻不高。
有環保團體自2016年起,每年調查香港市民的步行習慣,發覺港人大多不愛安步當車;總括原因,除了希望節省時間或攜帶重型物品外,天氣不適宜(如太熱、太冷或下雨)以及想要舒適的出行,都是主要因素。
開發地下空間 須配合3D地圖模型
此外,香港的高溫紀錄屢被打破,加上氣候潮濕,市民在烈日下步行,實在悶熱難耐。要提升港人的步行意慾,必須先改善步行的舒適度,香港才有望成為「易行城市」。
像日本、台灣和南韓般開發地下空間,可能是解決方案之一。根據立法會秘書處在202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本港過去數十年來,曾進行多項地下空間發展的研究,例如2015年就尖沙咀西、銅鑼灣與跑馬地及金鐘/灣仔等地區,進行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而尖沙咀西地下空間發展計劃更擬於九龍公園地底建造5層空間,用作多元化社區用途,惟多年來卻未有寸進。
文件指出,當中主要障礙之一,是海外日漸流行的三維(3D)地底環境地圖及模型,香港卻仍未廣泛製作及應用。由於缺乏包括基岩、土質狀況和淺層地下公用設施分布等全面的3D資料,政府難以制定具宏觀全面角度和多層次的整體規劃策略,故此多年來地下空間主要是個別獨立的項目發展,彼此之間欠缺連貫或協調,白白浪費了拓展珍貴市區資源的機會。
調整栽種策略 形成綠色走廊
而在行人路加裝上蓋或植樹,是另一解決方案。新加坡早於2013年推出「暢行乘車計劃」,在所有地鐵站、輕軌列車站及巴士轉乘站附近200米範圍內,興建行人路上蓋,並擴闊城市綠化帶的範圍,延至主要屋苑的行人和單車路徑;哥倫比亞的麥德林市(Medellín)種植了數十萬株樹木和灌木,形成「綠色走廊」,令該市溫度下降超過3度,墨西哥的墨西哥城、法國巴黎等城市都採用這個相對平價的減排方法。香港過去10年在市區栽種的樹木超過40萬株,可是少見綠色走廊,當局可能要調整一下栽種策略。
要真切地促進香港的可行度,我們需要全面疏理地上、地下多層次的空間數據資料,再配合各個地區的特質和需要來制定策略,如此宏觀和周詳的城市規劃,才是解決良方。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