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城市 4.0 (廿七):私隱與便利的取捨
有指政府坐擁眾多市民的個人資料,卻沒有善加利用,結果常做出擾民之舉,令市民不滿。如在處理第二期消費券不符合資格人士的風波中,政府大可查核市民的資料,但卻要申請人自行提交在港的生活證明,引來市民不少批評。
數據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驅動力,但忽略私隠保障,可能帶來很大的阻力,所以,個人私隱資料與生活便利之取捨,從來都是數碼時代的最大議題之一。
誠然,私隱與便利要取得平衡,談可容易。一項調查發現,在1,000名受訪者中,近七成表示希望品牌能根據自己的網上行為自動調整內容,令它更個人化;四成多受訪者更表示,與差劣的設計相比,缺乏個人化的內容更容易使人不願光顧。而另一項訪問了5,000多名消費者的全球調查也發現,消費者一般不介意商戶分享自己的個人數據,76%受訪者指,這令客戶體驗更佳。不過,矛盾的是,在同一個調查中,有67%受訪者擔心個人資料被盜、57%更曾被洩漏資料。
在眾多個人資料中,我認為關於財務(稅務局)和健康(醫管局)是最需要保護的個人資料,至於其他如出入境、強積金、手機活動等,則可以斟酌,例如規劃智慧出行,應只限於令人不能識別個人身份的整合資訊。最重要的是,如當局使用相關數據時,便須保持數據使用的透明度,並給予市民選擇是否分享的權利,必要時應加入「刪除」這個選項則更為理想。
數碼化可提升城市效率,便利市民生活。當局應及早釋除市民對數據應用的疑慮,才能加快數碼轉型的步伐。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