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9

加強統籌力 減塌樹傷亡 - 明報

網上版請按此

 

加強統籌力 減塌樹傷亡

近月接連有塌樹壓車甚至殺人事件,令這個「都市炸彈」再次惹人關注。2008年一名港大女生在赤柱被塌樹所殺等事件,促使政府成立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協調政府部門護養樹木。然而這10多年來,每年還不時發生危樹造成的傷亡事件,問題根源在哪裏?是人手不足?缺乏先進科技支援工作?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也是政府的老問題,是內部協調溝通欠佳所致。

管理政府設施及官地內的樹木,屬不同政府部門的責任。發展局旗下的樹木辦負責協調各部門有關樹木的工作,若發現樹木有健康問題,樹木辦只會將其轉介相關部門跟進。截至去年底,樹木辦負責統籌及協調各部門管理逾150萬棵樹木,它們主要來自9個核心部門,「大戶」有路政署(超過58萬棵)、康文署(55萬)、建築署和水務署(各逾14萬),還有地政總署(專責不歸入其他部門的「孤兒」樹,數量甚大)、房屋署、漁護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等(註)。

人手增加 塌樹事故未減

要照料如此龐大的樹木量,發展局2015年調查已指出,樹藝及園藝業將有大量空缺,預計到2018年需增聘2000多名員工,其中超過一半為技術人員,因此當局設立學習資助計劃,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行業。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外,2019年至今,前線及管理人員已有逾1.8萬人次接受訓練。單看數字,人手應無大問題。

不過,人手增加卻未有令樹木倒塌事故減少。由2018至今年10月底,「個別樹木倒塌報告」統計每年事故仍停留在二三百宗的水平,不見回落迹象。

政府亦不是沒有引用先進科技。當局之前已使用一個樹木管理通用平台,透過雲端及地理資訊技術,方便部門填寫和提交樹木風險評估報告,又運用航拍檢查樹木。此外,發展局於去年從理工大學接手其主導研發的城市樹木智能監察系統。該系統偵測全港近8000棵大樹,透過傳感技術及地理資訊系統,運用大數據來監察樹木傾斜度,一旦搖擺角度超過15度便會通知人員到場檢查。自2018年已試行3年,成功偵測到幾十棵有倒塌危機的樹木。政府接手後,再展開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測試系統的穩定性及可靠性。

不幸的是今年幾宗塌樹意外,涉事樹木都未安裝該傳感器。據報每個傳感器成本800元,若將計劃擴至150萬棵大樹,預計成本為12億元。

12億元是多或少,見仁見智。不過我估計即使花上這筆公帑,問題亦未必會顯著改善,因為部門之間協調不靈。何以見得?

提升協作效率 中央統籌至為重要

樹木辦雖有跨部門機制處理有關樹木管理責任和分工的爭議,但監察乏力,權責亦不清。近日有傳媒報道,元朗村民發現危樹,「過去近兩年已不斷向政府部門要求處理,惟地政總署以大樹在馬路旁生長為由,着村民向路政署求助;路政署則稱大樹生長在行人路上,應歸民政事務總署負責;民政署反指大樹屬路政署管轄範圍,兜了一個圈也沒有部門跟進」。經傳媒介入後,康文署承諾會移除該危樹。申訴專員公署亦表示,截至今年3月,政府熱線「1823」有逾2000宗積壓的樹木投訴,當中八成延誤90日或以上。由此可知這些延誤並非偶然。

其實,處理危樹流程由驗樹/接獲投訴(樹木辦),封鎖相關地點處理(如康文署),到要修剪或斬樹(如消防處/外判公司),也牽涉多個部門如路政署、建築署、地政總署、水務署、房屋署等。要提升協作效率,強而有力的中央統籌至為重要。

政府內部就此早有良好示範。在應對颱風水災上,透過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發的「聯合運作平台」(COP),以地理資訊為核心,供各部門實時互通與天災有關的事故,又兼顧如天氣和交通、地圖數據等輔助資訊。自2019年開始,保安局便連續3年聯同30多個政策局和部門,在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舉行跨部門桌面演習,參與部門包括渠務署(水浸資訊);土木工程拓展署、地政總署、房屋署(山泥傾瀉);路政署(重大道路事故);屋宇署(建築物/結構事故)等。演習模擬超強颱風的各種情境,測試應變和善後能力,以及決策過程能否互相協調,務求令市民生活盡快在災後復原。其間各部門可通過流動和桌面電腦應用程式,利用雲端技術,以可靠和安全方式使用該聯合平台。

應果斷運用「聯合運作平台」

COP能確保共享的資訊準繩,關鍵在於它既綜合各方資訊,打通數據孤島,協助使用者通盤考慮大局;其次,作為「單一資訊來源」,確保資訊更新及時和可靠,這樣的協作才有助加強效率。此外,COP讓部門之間分享緊急資訊之餘,它更是綜覽全局的指揮中心,是物流和人手調動的重要工具。近期連串塌樹事件,正反映部門間既沒有即時通報機制,樹木辦也缺乏COP這樣有力的協調工具和權責,結果一條人命就這樣犧牲了。

在處理塌樹以至抗疫上,當局倘能果斷運用COP這個現成的中央平台,在事情初發時便得到適切處理,就能防止事故演變成悲劇,同時有助巿民重拾對政府的信心。

註:〈立法會四題:樹木管理工作〉,2022年11月16日政府新聞公報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