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沉浸式購物體驗
香港網購平台HKTVmall創辦人王維基在2021年接受《福布斯》訪問時表示,該公司早已開始使用人工智能(AI)、機械人和自動化技術,令「履行成本」(Fulfilment Cost,即完成訂單的成本,包括人力和配送)由最初佔訂單總額的40%,大幅下降七成,至11.8%,比不少國家如日本都低得多。
在經濟不景的當下,提升效率和節省成本是營商的重要考慮,以此為目標的初創企業備受追捧,例如去年第四季得到大筆融資總部設於美國的Locus Robotics,其專長是以自主移動機械人(AMR)處理物流,大型倉庫使用的機械人可多達500個,生產力可提升兩至三倍,客戶有DHL等。去年底獲高盛等投入超過1.17億美元,公司估值接近20億美元。另一家剛獲融資的是來自加拿大的GoBolt,它以零排放電動車為零售商配送,並以機械人增強倉庫物流自動化,客戶包括宜家家居(IKEA)。
節流之外,開源同樣重要。如何提供更貼心的服務令客人樂而忘返?無獨有偶,不同的時尚品牌都借助數碼「魔鏡」。例如法國奢侈品牌香奈兒(Chanel),即使它一直堅持成衣和皮具只在實體店銷售(網購只限香水和化妝品等),近年也嘗試在店舖內設立擴增實境(AR)的試身服務,讓客戶在店內的短短一兩個小時內,看盡和試盡心儀商品。該公司於2018年與時尚電商平台Farfetch合作,推出兩個應用程式:一個面向客戶,一個面向銷售人員。
特選的1400客戶事先透過程式揀選有興趣的商品,然後預約參觀虛擬的香奈兒私人住宅,或者欣賞模特兒在虛擬天橋上展示新品,而銷售人員的程式與試身室內的鏡子連接,可更快速為客戶準備所需,包括在鏡子中顯示該產品在時裝表演上如何展現的畫面供客戶參考。
美容企業Charlotte Tilbury也運用店中的虛擬鏡子,為顧客提供了童話般的感覺,讓他們看着「魔鏡」,沒有化妝和卸妝的麻煩便可嘗試不同的妝容,還使用AI演算法為客戶推薦用品和工具。而瑞典時裝零售商H&M在美國亦推出虛擬試身的智能鏡子,試衣間內的智慧鏡子可以識別客人攜帶入內的產品,例如物品、尺寸和顏色,並提供個人化造型建議。
不過,不要以為虛擬試衣室可以減省員工的工作量,因為消費者既要學習如何使用平板電腦,也可能需要有人講解產品,隱私的考慮也令他們不想在電腦內留下個人資料……結果,智能鏡子可能只會增加服務量的需要而非減輕,在後新冠時代全球勞動人手短缺之際,零售業推出此服務前宜多加考慮。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