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如何增添明日大嶼吸引力
政府在去年12月發表對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最新發展方案,引來社會不少討論,其中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直言對計劃中的填海規劃「深表憂慮」。
他指政府雖承認中部水域「有中至高水平的捕魚活動」,但上千公頃填海工程對此的影響仍屬未知;而發展運輸基建過程中「極有機會推出的措施,包括航道、限制區、污泥坑或海岸公園等」,無可避免衝擊該水域的捕魚活動。
先進的資訊科技可以提供什麼解決方案?
要善用海洋資源,首要工作是掌握詳細數據。我曾引用新加坡的範例,指該國為了高效規劃海洋、港口和沿海空間,以及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兼顧氣候變化的海洋研發,於是海事及港務管理局(MPA)集合多達11個政府部門的數據,開發成陸地、海洋和沿海的單一資料平台,並建設了一個叫GeoSpace-Sea的虛擬分身(virtual twin),供當局實時偵測和發展沿海及海上空間。
其中用作整合、分析和把數據圖像化的是地理資訊系統(GIS)。GIS的一大優勢,在於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對不同來源的資料和數據,包括地上地下設施、行人車輛流量、土地運用、人口特徵等數據均以地理位置整合。即使是影像,例如量度海洋內涵如溫度和含氧量的立體像素(voxels)等也可兼收並蓄,令盤根錯節的問題和彼此的關連顯現,方便當局以全方位多角度權衡輕重,對決策有莫大的幫助。
此外,發展人工島不離交通運輸,即方案「亮點」之一的「聯通世界及大灣區,開闢關鍵路線,打通香港策略交通網絡」;一般市民最關心的是車費、車程時間和選擇多寡等問題。運輸署可運用早已設立的「智能道路網」(IRN)回應這些需要。先進的IRN以地理資訊為軸心連結道路的多重數據,例如在主要幹道裝置探測器、車內感應器、在路口設能感應行人及車輛的智能交通燈系統等,除了給當局作規劃,亦便利企業發展智能運輸系統、物流管理系統及汽車導航等應用。
另一方面,當局也應在IRN中涵蓋單車徑,並附上應用程式介面(API),讓初創企業把資訊納入應用程式中,便利市民掌握全面的出行方案選擇。
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星期公布,我期望政府能夠以先進的資訊科技,令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更加完善,既有利保護漁業和環境,亦確保關鍵的交通運輸有完善設計,如此一來,令整個新發展區增添對巿民的吸引力,這不正是城市規劃者的願望嗎!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