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提倡單車出行的兩個必要條件 - 明報

網上版請按此

 

提倡單車出行的兩個必要條件   

香港車多路窄, 故此政府一直只視單車這種低碳出行為消閒活動而非出行選項。近日新加坡成功向韓國推廣新興的「輕車」(car-lite)交通規劃,單車成為「主打」之一;而某些人口僅數十萬的荷蘭城巿,火車站附近卻提供數以萬計的單車泊位;同時在車多路窄的東京,單車出行普遍。這些對香港有什麽啟發?

城市規劃的必要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今年6月與首爾市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內容包括推廣單車和步行、無車地帶等的「輕車」交通規劃,希望市民減少駕車,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續和宜居性。

要促進單車出行,有賴長遠的城市規劃,「單車之國」荷蘭是最佳例子。

荷蘭第四大城巿烏得勒支( Utrecht )雖然只有36 萬人口,但火車站的車庫卻提供2.2萬個單車泊位,是全球最大的一座,高峰時段使用率達70% 。這是荷蘭交通網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單車是車站接駁最終目的地的重要工具。每個工作日,全國有逾40萬人騎單車往車站,因此充裕、安全又位置方便的單車泊位是關鍵設施。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2012年荷蘭政府發布《車站單車停放行動計劃》,撥款2.21 億歐元在全國建設單車泊位。到2019 年,火車站增加了約9.6萬個泊位,使總數達到50萬個。2020年政府再撥款2億歐元,到2025年會興建多10萬個泊位。

此外,該國道路設計亦見心思:狹窄的單車道與行人道由低矮而平緩的石壆隔開;道路根據用途以不同形狀、顏色和式樣來提示使用者,而非只靠路牌指示。

因此香港如果想提升單車出行,就必須從規劃入手,一方面在新發展區的設計需預留空間,而在市區重建時也要將單車出行一併考慮。這樣,未來我們便可以享用到這種有利減排的出行了。

戴頭盔的必要

儘管日本許多城巿例如東京人煙稠密,不少橫街窄巷連行人路都欠奉, 但無阻市民普遍以單車代步。東京大學學者於2017 年的研究指出,單車在日本佔出行的模式份額(modal share)遠高於許多歐盟國家。例如在東京,單車就佔出行14% ;而平均每1.5 名日本人便擁有一輛單車,是亞洲之冠。單車的主要用途是購物(64%);其次是通勤(長途如上班佔17% ,短途如前往火車站佔4%);用作消閒的較少,只有2%。而行走距離以2公里佔多數。

但近年單車事故佔交通意外總量的比率上升,而且事故又多涉及20 歲以下年輕人和65 歲及以上長者。由於半數死者的致命傷在頭部,因此日本政府修訂法例,由之前只要求13歲及以下兒童佩戴頭盔,在今年4 月1 日起,擴大到所有騎單車者,無論年齡大小都一律必須佩戴頭盔。

事實上,全球有五分之三的單車嚴重傷亡事故涉及頭部受傷,香港也有約七成因騎單車而重傷的人未有佩戴頭盔。立法會秘書處的報告引述一項醫學研究指(註1),2010至2012年間,香港的騎單車死亡率為每10 億分鐘車程有34 人,遠高於紐約(18人)、洛杉磯(7人)、芝加哥(4人)和斯德哥爾摩(3 人)。而在2021 年,本港單車意外宗數更佔全港整體交通意外逾16%,至2994宗,是至少20年來的新高。

目前香港已有貫通新界東西的單車徑網絡,新市鎮單車徑從2004年的170公里,逐步延長至現時逾225公里。因此,立法會過去5年(2017至2022 年)也多次討論強制騎單車者佩戴頭盔,但都被批評「對偶爾以單車消閒的人士構成不必要的負擔」為由拒絕。

其實強制戴頭盔的成效立竿見影,新加坡於2019 年就此立法,之後騎單車死亡率急跌61% ,每100 萬名居民中僅1.2 人,為亞太地區中最低。本港也打算追上,去年7月運輸及物流局再次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立法,目標於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上述法例修訂建議;但到6月下旬筆者執筆時仍未見任何消息,希望當局可盡快完善法規,保障市民安全。

研究:騎單車比駕車好處高9倍

話說回來,雖說騎單車是低碳出行,但比坐汽車吸入更多廢氣,交通事故風險也更大,這是否得不償失?荷蘭有研究卻持相反結論(註2)。當地幾名研究員綜合多份研究,評估空氣污染和交通事故的風險,分析50萬人以單車作通勤模式對健康的利弊。結果發現,平均而言騎單車比駕駛汽車的好處高約9倍,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尤甚,估計可為他們增壽10.8年,是所有年齡群組中最多。這對全球人口老化的地方,尤其已於去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香港,可有特別啟示?

註1: 《新加坡強制使用單車頭盔的措施》, ISE10/2022

註2: Jeroen Johan de Hartog et al. (2010). Do the Health Benefits of Cycling Outweigh the Risks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118(8).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