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9

鼓勵生育還須以人為本 - 信報財經新聞, EJ Tech

網上版請按此

 

鼓勵生育還須以人為本

儘管近年我們抱怨全球暖化、樓價飛漲、空氣質素欠佳等問題,但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全球極端貧困的人口,已從40年前超過四成,大幅下降至去年的8%。生活改善了,可是孕育子女的意願,卻背道而馳。全球生育率由1980年的每名婦女生育3.7個嬰兒,跌至2021年的2.3個。

低出生率是全球富裕地方的通病,即使連續6年(2018至2023年)蟬聯《全球幸福報告》榜首的芬蘭也不例外。以首都赫爾辛基為例,連續多年在「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指數」(Cities for Work-Life Balance Index)名列全球三甲,當地的生育率亦未能擺脫富裕經濟體的宿命,持續向下。

事實上,當地每周工時在40小時以下,上班通勤在23分鐘以內;公眾假期外,工作滿一年以上每年可享有30天假期,條件優越。該市有薪產假最長更可達320個工作日,全球最多;同時,伴侶亦有18天侍產假,難怪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適合做母親的地方之一。

雖然如此,但包括赫爾辛基在內的新地(Uusimaa)地區,過去10年生育率仍呈下降趨勢,由2013年的每名婦女生育1.579個嬰兒,跌至2022年的1.257個,縱然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曾見反彈,惟疫後即見回落。如要提高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牽動千絲萬縷的問題,多地即使努力,可惜少見成效,引入移民成為普遍方法。

同時,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提醒,要避免因人口增長的焦慮而引致兩個問題:1.分散我們對其他重大但可解決問題的注意力;2.成為剝奪女性權利和身體自主權的藉口。

這真是當頭棒喝,說到底,智慧城市追求提升生活質素和可持續發展,大原則一直是以人為本。

近日看到英國電視台BBC在1966年播放的一段近6分鐘短片,頗有啟發。短片訪問了多名兒童和年輕男女,讓他們想像2000年的景象,結果不約而同都對未來感到悲觀。他們擔心的,包括有核擴散、「瘋狂」領導人、人口過剩、氣候危機、社會不公、工業化飼養動物、自動化令人失業,又認為原子彈會毁滅地球,或房屋問題會令將來居住的環境變差等。

現在回看,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千禧年之間,經歷了不少危機,同時也是繁榮進步的年代。今天,人工智能的種種預言,令人擔心工作會被取代,引發悲觀情緒。「方法總比困難多」看似陳腔濫調,卻是千百年來,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只要保持樂觀心態,我相信未來仍會美好。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