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港缺AI人才之謎 - 蘋果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港缺AI人才之謎 

 

人工智能(AI)已被視為驅動世界未來發展的關鍵,縱然歐美以私人企業主導,中國以國家政策帶動,核心都是尖端的人才。騰訊研究院去年12月發佈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指全球AI人才約30萬,市場需求卻以百萬計,每年相關學科的畢業生約兩萬,遠未能滿足需求。

 

全球都在爭奪人才,向大專院校招手已成常態。例如Google前年羅致了史丹福大學的華裔電腦視覺(教電腦演繹圖像)專家李飛飛;facebook的朱克伯格親自禮聘法裔紐約大學教授Yann LeCun,他早於上世紀80年代已研究電腦深度學習;加拿大的人工神經網絡專家Yoshua Bengio則於去年答應協助微軟。企業也紛紛在世界各地開設實驗室,吸納人才,例如騰訊在美國西雅圖開設AI實驗室,百度也有一個在矽谷。

 

AI人才供應量不足引致薪酬水漲船高,打敗世界圍棋冠軍的軟件開發公司DeepMind,400名員工平均年薪據報逾34萬美元(約267萬港元);百度的「少帥計劃」,篩選30歲以下的優秀科學家加以栽培,年薪至少100萬人民幣(約122萬港元)。市場上與AI相關職位,在中國過去三年平均月薪也達2.58萬人民幣(約3.17萬港元),遠高於一般技術職位,而且未計股票期權等福利。

 

AI職位待遇優厚,前景秀麗,香港人可有分一杯羹?其實,本地大學教育質素卓越,師生早已成為招攬的對象。騰訊在2015年與香港科大建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由國際著名AI專家楊強教授領導;百度今年初先後到中大、港大和科大招募實習生;港大和阿里巴巴合作在杭州設立研究院開拓人工智能,更是四年前的事。

 

不過,究竟香港有多少AI人才?據港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智滿教授推算,港大只有100名這樣的人才。粗略估計,全港大專學府的AI人才儲備不足千人。難怪金融機構如摩根大通和匯豐銀行投訴香港科技人才不足;楊強也大嘆協助華為招聘人手,50個也招不到!

 

在不同的大學排名榜上,港大、科大、中大等常在全球50強之列,但為甚麽AI人才如此稀少,連帶創科氣氛這樣薄弱?我認為源於香港沒有官產學研的生態圈、缺乏開放數據和市場規模問題。

 

政策遲緩 落後歐美

 

官產學研的生態圈即是把科研技術商業化,改良成產品推出市場,我們既少有成功案例,遑論讓科研人員分享經濟成果。本來政府作為其中一個最大用家可以帶頭促成,但政府落實新措施程序繁複,例如智慧燈柱由去年提出,要用三年時間,即到明年中才可陸續啟用首50支燈柱。老實說,科技一日千里,測試的技術在三年後已經落伍也說不定。

 

同時,AI的成敗在於數據多寡,但政府建立「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要等到2023年,市民才可以享用一站式的開放資訊數據服務。這些資訊共享平台在歐美及新加坡早已建立,並非新鮮事物,我們卻要等上好幾年,絕對削弱了香港在AI和創科發展的潛力,令人非常無奈。

 

此外,最近德國創投基金Asgard提出促進AI的建議,指歐洲必須聯合起來,才足以建構媲美中國和美國的市場規模。香港或要走向大灣區,不過建議仍有待港人消化和接納。

 

香港一直以來的優勢,除了法治,就是馬雲最近在港大所說的包容、創新和年輕人。早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更指出,誰爭取到最多的人才、培育到最多的人才,在經濟上就會成功。故此,我衷心希望各界都能一起擁抱創新思維,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發揮空間,香港才可以發展成為一個領先的國際創科中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